版权信息
  • 主管: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
  • 协办:四川省医学会
              四川省医师协会
              四川省护理学会
  • 出版单位:实用妇产科杂志编辑部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南街
      2号附3号
  • 邮编:610041
  • 电话:028-86131263(稿件咨询)
  • 邮箱:jpog1985@163.com
  • 主编:赵霞
  • 编辑部主任:王刚
  • 编辑部副主任:肖尧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3-6946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51-1145/R
  • 印刷:四川新华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 国内发行:四川省报刊发行局
  • 海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 邮箱,100048)
  • 国外发行代号:M3279
  •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62-44
  • 定价:每册20元 全年240元
  •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川广登字[2020] 0007号
友情链接
更多>>
    《实用妇产科杂志》
    • 主管: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
    • 协办:四川省医学会
                四川省医师协会
                四川省护理学会
    • 主编:赵霞
    • 编辑部主任:王刚
    • 编辑部副主任:肖尧
    • ISSN: 1003-6946
    • CN: 51-1145/R
    • 邮发代号:62-44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2025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 专题讨论
  • 微生物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曹颖颖;黄荷凤
    2025.41(3):177-180[摘要][PDF  0K]()[HTML]

  • 多部位微生物群落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江亦悦;陈奕汝;封纯
    2025.41(3):180-184[摘要][PDF  0K]()[HTML]

  • 肠道菌源酶在生殖内分泌领域的研究进展
    郭城浩;宋奕超;姜长涛
    2025.41(3):184-187[摘要][PDF  0K]()[HTML]

  • 母体微生物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中的研究现状
    陈锐;黄荷凤
    2025.41(3):187-189[摘要][PDF  0K]()[HTML]

  • 阴道微生态与辅助生殖结局的相关性分析及展望
    俎若雯;杨宸;郑威;管一春
    2025.41(3):189-192[摘要][PDF  0K]()[HTML]

  • 临床病案讨论
  • 遗传因素致异常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停滞病案讨论
    谢宝国;张宇;黄元华;马燕琳
    2025.41(3):193-195[摘要][PDF  0K]()[HTML]

  •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 2023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反复种植失败实践建议》解读
    刘曼曼;张瑞;张贺博;原梦帆;张文娟;刘朝朝;管一春
    2025.41(3):196-199[摘要][PDF  0K]()[HTML]

  • 综述与讲座
  • 肩难产高危因素及临床预测的研究进展
    任雨欣;张佳妮;徐婷婷;王晓东
    2025.41(3):200-204[摘要][PDF  0K]()[HTML]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不孕症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尹俪橦;林永红;于霞;崔 玲;王芳
    2025.41(3):205-209[摘要][PDF  0K]()[HTML]

  • 论著与临床
  • 经阴道植入TiLOOPTotal6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在盆腔器官脱垂的效果评价
    娄吉成;黄欢
    2025.41(3):210-215[摘要][PDF  0K]()[HTML]

  • G蛋白偶联受体120调控NLRP3炎症小体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探究
    阳丽;吴湘;李昂;吴菲;何薇薇;张珂
    2025.41(3):216-222[摘要][PDF  0K]()[HTML]

  • 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环状RNA的表达谱分析
    李瑞;郭依琳;王璐;许星月;卢富华;李梦琦;赵虎
    2025.41(3):223-229[摘要][PDF  0K]()[HTML]

  • 基于深度学习的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预测胎盘植入性疾病
    令潇;胡玉瑞;王颖超;李洁;李浩源;张静;岳松虹
    2025.41(3):230-236[摘要][PDF  0K]()[HTML]

  • 盆底肌筋膜扳机点松解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顺产后性交痛的疗效分析
    樊雯珺;刘志丹;朱寅洁;毛也然
    2025.41(3):237-241[摘要][PDF  0K]()[HTML]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外膜脂肪层厚度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张青青;闻明;陈琦
    2025.41(3):242-245[摘要][PDF  0K]()[HTML]

  • 超声对早孕流产后妊娠物残留合并子宫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及大出血的预测价值分析
    刘林玲;何庆兰;邓红英;罗红
    2025.41(3):246-251[摘要][PDF  0K]()[HTML]

  • 妊娠合并无症状房室传导阻滞 83 例临床分析
    张豪锋;张 军;杨 冬;张大伟;苏醒
    2025.41(3):252-258[摘要][PDF  0K]()[HTML]

  • 帕唑帕尼在卵巢癌铂耐药复发后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刘玉梅;段瑞岐
    2025.41(3):259-262[摘要][PDF  0K]()[HTML]

  • 短篇报道
  • 以宫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早期子宫颈胃型腺癌 1 例
    王乐靖;王志;杜丹;刘立红;杜小芳
    2025.41(3):263-264[摘要][PDF  0K]()[HTML]

  • 微生物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曹颖颖;黄荷凤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是妊娠期常见的一种合并症,主要特征为妊娠期血糖 异常升高,可导致早产、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宫内 感染、子痫前期等发病风险增加,还会使孕妇产后患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以及心脑血 管意外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对子代近远期健康产生不 良影响。 GDM 受孕妇年龄、体质量、甲状腺功能等多 种因素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观点认为其发病主 要与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 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 人体微生物群是一个复杂 的微生态体系,包括细菌、真菌以及原生生物,它们栖 息在人体各个部位,比如肠道、皮肤、口腔、呼吸道、泌 尿生殖道等,对人类健康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越来 越多研究发现,菌群失调与肥胖、GDM、T2DM 等代谢 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本文将基于微生物-宿主的 相互作用探讨 GDM 的发病机制,为微生物作为 GDM早期预防及治疗靶点这一领域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2025.41(3):177-180[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多部位微生物群落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江亦悦;陈奕汝;封纯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在胚胎着床过程 中,具备接受胚胎定位、黏附、穿透并成功植入的生物 学能力,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对于成功妊娠至关重要。 子宫内膜容受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子宫的 解剖结构、免疫调节、激素水平以及微生物群落的组 成等。 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由多个部位的微生物群 落集合而成,研究发现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 响子宫内膜容受性,近年来,关于微生物群对胚胎着 床的作用研究已逐步从单一宫腔内微生物群拓展至 整体微生物群视角。 深入研究人体微生物群对子宫 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胚胎着床率、改善妊娠 结局。 本文将从以下 4 个方面展开论述:人体微生物 群落的构成、动态变化、异常微生物群的影响及作用 机制、相关临床应用前景。
    2025.41(3):180-184[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肠道菌源酶在生殖内分泌领域的研究进展
    郭城浩;宋奕超;姜长涛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殖内分 泌相关疾病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原发性卵 巢功能不全(POI)、肥胖、2 型糖尿病(T2DM)、代谢相 关脂肪性肝病(MASLD)等发病率持续上升,逐渐成为 世界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 。 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 易多病共发,如何挖掘多种疾病的共性靶点并进行精 确干预是目前的一大研究难题。 肠道作为连接人体内外环境的桥梁,栖息着 1000 多种共生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群被称作人体的新 型内分泌器官。 它们与人体互作共生、共演化同发 育、维持机体稳态,广泛参与多种疾病的调节过程[2] 。 菌源酶是指由肠道微生物群产生或分泌的多种生物 催化剂。 肠道里细胞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繁衍生息 和代谢物的合成分解都离不开菌源酶,是肠道微生物 与宿主之间沟通的关键功能分子。 现阶段已有许多 工作揭示肠道菌源酶在多种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中 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潜在的精准治疗新靶向标志物。 本文就肠道菌源酶的底物类型分别讨论其在生殖内 分泌相关疾病中的研究。
    2025.41(3):184-187[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母体微生物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中的研究现状
    陈锐;黄荷凤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是一类妊娠和血压升高并存的产科常见 并发症,涵盖了妊娠期高血压 (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GH)、子痫前期( preeclampsia,PE)、妊娠合并慢 性高血压(chronic hypertension)和慢性高血压并发子 痫前期( chronic hypertension with superimposed pre-eclampsia)。 这些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 要原因之一。 目前 HDP 的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明确, 已知内皮功能障碍、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等都在病理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指出,微生 物群失衡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参与 HDP 的发生、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母体肠道、口腔、胎盘及阴道微生物群 与 HDP 中的关联性研究,以期为 HDP 的预防、诊断和 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41(3):187-189[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阴道微生态与辅助生殖结局的相关性分析及展望
    俎若雯;杨宸;郑威;管一春
    女性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通过与机体直接和 间接的相互作用,维持着以乳杆菌为优势菌的阴道微 生态的动态平衡。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患不孕症的人 数逐年上升,作为治疗不孕症主要手段的辅助生殖技 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 应用周期数 量也逐年增加,如何获得好的助孕结局成为人们关注 的重点问题。 研究发现女性生殖道微生态与 ART 助 孕结局相关[1] ,异常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可能通过影响 免疫系统、局部宫腔环境以及代谢水平,进一步影响 卵子形成及胚胎植入,导致女性不孕、流产、早产等不 良生殖结局的发生[2] 。 因此本文分别从卵子发生、胚 胎植入、妊娠结局、子代安全性层面,分析阴道微生态 与辅助生殖结局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其临床干预在临 床方案优化的潜力,找到更多、更有效的策略改善女 性全生命周期的生殖健康。 此外,阴道微生态与肠道 微生态的关联及其对女性生殖内分泌健康影响仍需 进一步探索。
    2025.41(3):189-192[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遗传因素致异常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停滞病案讨论
    谢宝国;张宇;黄元华;马燕琳
    1 病历摘要 患者,35 岁,因继发不孕 3 + 年,辅助生殖技术助 孕 5 次未孕,于 2024 年 1 月再次就诊于海南医科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 患者 3 + 年前再婚,性生 活正常,未避孕未孕至今。 于2020 年4 月院外行输卵 管造影(HSG) 提示双侧输卵管通而不畅。 月经第 2 天基 础 性 激 素 检 查 结 果: 促 卵 泡 生 成 素 ( FSH ) 6. 52 U/ L,促黄体生成素(LH)2. 73 U/ L,雌二醇(E2 ) 101. 78 pmol / L,孕酮( P)1. 33 nmol / L,催乳素( PRL) 201. 64 mU/ L,睾酮(T)0. 96 nmol / L,同时行超声检查 示双侧窦卵泡数各 3 ~ 4 个,抗苗勒管激素(AMH) 1. 78 ng / ml,体质量指数(BMI) 24. 8 kg / m 2 。 男方初 婚,于我院 2021 年 5 月行精液分析提示:精子密度 45 × 10 6 / ml,前向运动精子率(PR)60% ,正常形态精 子率 7% 。 门诊诊断:①继发不孕;②双侧输卵管通而 不畅。 门诊遂以输卵管性因素不孕行拮抗剂方案常 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助孕。 夫妻双方完善 相关检查,无明显禁忌,进入 IVF 周期。
    2025.41(3):193-195[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2023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反复种植失败实践建议》解读
    刘曼曼;张瑞;张贺博;原梦帆;张文娟;刘朝朝;管一春
    近年来,不孕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辅助生殖技术 (ART)作为不孕不育的有效治疗手段已在全球得到 广泛应用[1] 。 至今,ART 技术已发展 40 余年,尽管已 取得许多里程碑式的进展,但仍有超过 50% ~ 60% 的 体外受精(IVF)周期发生胚胎种植失败[2] 。 目前,有 相当数量的夫妇在经历了多次胚胎移植后仍无法成 功妊娠,这种情况通常被描述为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但其准确定义仍有争 议。 RIF 发生率约 15% ,目前临床上尚无明确有效的 治疗方法,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身心创伤和经 济负担,是辅助生殖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 题[3] 。 2023 年 6 月, 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学会 (ESHRE)RIF 工作组发布了《ESHRE 反复种植失败 实践建议》(简称建议),全面阐述了 RIF 的定义并针 对其病因检查、致病因素和如何提高着床机会提出建 议[4] 。 该建议挑战了当前公认的 RIF 概念,并提供了 一种针对每个特定患者背景进行个体化识别的方法。 同时该建议指出了推荐哪些检查及治疗,可以考虑哪 些检查及治疗,以及在高质量研究中进一步研究验证 其有用性和安全性之前不推荐的检查及治疗。 这些 建议旨在帮助临床实践中 RIF 的管理,并促进对 RIF 的研究。
    2025.41(3):196-199[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肩难产高危因素及临床预测的研究进展
    任雨欣;张佳妮;徐婷婷;王晓东
    肩难产是可能引起灾难性围产后果以及远期母儿并发症的阴道分娩紧急状态,在其高危 因素中,新生儿体质量过重是最为明确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既往肩难产史的致病风险较为明确;产 妇肥胖和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产程异常、阴道手术助产与肩难产发生风险增加的相关性仍存在一 定的争议,现暂未发现预测价值较高的独立预测指标以及风险预测模型。 高危因素的独立预测作用 及影响效应仍存在争议,国内外尚未对独立预测价值较高的高危因素达成共识,受肩难产发病率较 低影响,仅有少数针对肩难产临床预测的大样本量研究。 现有部分研究尝试建立肩难产预测模型, 但均显示预测价值不高,如何确认关键风险因素、探究各因素对肩难产发生的独立或联合预测作用, 仍为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2025.41(3):200-204[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不孕症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尹俪橦;林永红;于霞;崔 玲;王芳
    女性不孕症是育龄期女性的重大健康问题,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卵巢功能障碍(如卵巢 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病变(如宫腔粘连、薄型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输卵管阻塞等。 传统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近年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hUCMSCs-Exo)因其无伦理争 议、低免疫原性及多重生物活性等优势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卵巢性不孕中,hUCMSCs-Exo 通过递送多种 miRNA 调控 Wnt / β-catenin 等信号通路,抑制颗粒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改善 卵巢功能;在子宫性不孕中,其通过激活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蛋白(PTEN) / 蛋白激酶 B(AKT)、转 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 / 白细胞抑制因子 2 / 3(smad 2 / 3)等通路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并调节抗炎因 子减轻纤维化;在输卵管性不孕中,hUCMSCs-Exo 可通过核因子 κB(NF-κB)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 化,缓解局部炎症。 此外,hUCMSCs-Exo 在改善线粒体功能、维持激素稳态及促进血管生成等方面 亦展现出显著潜力。 虽然 hUCMSCs-Exo 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再生医学的发展仍为治疗女 性不孕症提供了诸多新策略。
    2025.41(3):205-209[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经阴道植入TiLOOPTotal6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在盆腔器官脱垂的效果评价
    娄吉成;黄欢
    目的:评价经阴道植入 TiLOOP Total 6 网片的盆底重建术联合会阴体重建术及阴道后壁修 补术在盆腔器官脱垂(POP)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3 月于华中科 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因Ⅲ ~ Ⅳ度 POP 行手术治疗的 52 例患者资料,分析围手术 期指标、手术并发症,评估患者总体印象改善(PGI-I)评分量表、主客观治愈率,比较术前和术后 12 个月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指示点的复位情况,并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52 例患 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肿形成、无膀胱及直肠损伤,手术时间 120 ± 18 min,术中出血量 141 ± 44 ml,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5. 7% (3 / 52),术后 24 h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中重度疼痛占比 53. 8% (28 / 52)。 随访至术后 12 个月,手术成功率为 100% ,网片暴露率 3. 8% (2 / 52),新发压力性 尿失禁发生率 3. 8% (2 / 52),主客观治愈率均为 100% ,POP-Q 各指示点较术前均有显著提升(P < 0. 0001),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 20、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 7、盆腔器官脱垂/ 尿失禁性功能问卷 12 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 < 0. 0001)。 PGI-I 评分显示 52 例患者均主观满意。 结论:经阴道 植入 TiLOOP Total 6 网片的盆底重建术联合会阴体重建术及阴道后壁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 术方式,对于Ⅲ ~ Ⅳ度的 POP 的患者短期治疗效果确切,患者的主观满意度高。
    2025.41(3):210-215[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G蛋白偶联受体120调控NLRP3炎症小体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探究
    阳丽;吴湘;李昂;吴菲;何薇薇;张珂
    目的:探讨 G 蛋白偶联受体 120 (GPR120) 调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3 (NLRP3)炎症小体介导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炎症反应的机制。 方法:45 只野生型雌性 C57BL / 6J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UG-891 组,每组 15 只。 模型组和 TUG-891 组皮下植入 35 d 睾 酮(T)连续释放药丸诱导 PCOS 模型,对照组接受安慰剂药丸。 TUG-891 组小鼠在植入 T 21 d 后每 天腹腔注射 TUG-891 治疗,模型组与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 0. 9% 氯化钠液。 实验结束时(第 35 天) 处死小鼠,收集血液样本和卵巢组织。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卵巢组织中 GPR120、NLRP3 蛋白表 达,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卵巢纤维化,免疫印迹分析检测组织中纤维化因子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和炎症因子 NLRP3、Toll 样受体 4 (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 从雌性小鼠中分离卵巢颗粒细胞(GCs),原代 GCs 接种 在含 10% 胎牛血清和 1% 青霉素-链霉素溶液的 DMEM-F12 中培养。 将细胞分为对照组、TUG-891 组、T 组和 T + TUG-891 组。 分别通过 MTT 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 GCs 活力和凋亡水平。 结果:与模 型组比较,TUG-891 组小鼠的体质量、卵巢重量、卵巢系数和排卵前卵泡数显著增加(P < 0. 05),以 及性激素 T、雌二醇(E2 )、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和闭锁卵泡数量显著降低 (P < 0. 05)。 TUG-891 组卵巢组织中天狼星红染色和 α-SMA、MMP2、TGF-β1 的相对表达较模型组 显著降低(P < 0. 05)。 与模型组比较,TUG-891 组卵巢组织中 GRP120 表达显著增加(P < 0. 05)、 NLRP3 表达显著减弱(P < 0. 05)。 体外实验中,与 T 组比较,T + TUG-891 组 GCs 增殖明显增加 (P < 0. 05),以及 GCs 凋亡和 GCs 中 NLRP3、TLR4 和 TNF-α 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 < 0. 05)。 结论: GPR120 激动剂 TUG-891 可能通过抑制 NLRP3 炎性体的产生,减轻高雄激素血症诱导的 PCOS 小鼠 慢性轻度炎症,进而保护小鼠的卵巢和卵泡的生长发育能力。
    2025.41(3):216-222[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环状RNA的表达谱分析
    李瑞;郭依琳;王璐;许星月;卢富华;李梦琦;赵虎
    目的:筛选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环状 RNA(circRNA)的差异表达谱,分析其功能和作 用机制。 方法:收集 40 例子宫颈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 20 例(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 20 例(未转 移组)]的癌组织标本。 在两组中随机各选取 3 例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 circRNA 表达谱, 并对差异表达 circRNA 来源的母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 集分析。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技术验证差异倍数较高的 4 个显著上调的 circRNA,行 数据库预测构建竞争性内源性 RNA(ceRNA)网络。 对差异表达最显著的 circRNA 分析其与临床病 理特征的关系,行子宫颈癌细胞系转染 circRNA 小干扰 RNA(siRNA),分为 circ RNA 敲低组和阴性 对照(si-NC)组,并采用活细胞计数(CCK-8)方法检测子宫颈癌 SiHa 细胞和 HeLa 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①共检测到 2039 个差异表达 circRNA,差异表达 circRNA 来源的母基因主要富集在泛素介导 的蛋白质水解、MAPK 信号通路、内吞作用、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 ②筛选出转移组中差异倍数较高 的 4 个显著上调的 circRNA,即 hsa_circ_0067492、hsa_circ_0004904、hsa_circ_0085465、hsa_circ_ 0007718。 qRT-PCR 技术验证显示,hsa_circ_0004904、hsa_circ_0085465、hsa_circ_0007718 在淋巴结 转移的子宫颈癌组织中均高表达(P < 0. 01)。 hsa_circ_0004904 可与 hsa-miR-3916 等微小 RNA (miRNA)相互作用、hsa_circ_0085465 可与 hsa-miR-4659b-3p 等 miRNA 相互作用、hsa_circ_0007718 可与 hsa-miR-127-5p 等 miRNA 相互作用。 ③hsa_circ_0004904 的高表达与低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 移和脉管癌栓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与 si-NC 组相比,沉默 hsa_circ_0004904 转染 24、 48、72 h 后,SiHa 细胞和 HeLa 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P < 0. 05)。 结论: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子 宫颈癌中存在差异表达的 circRNA,沉默后可显著抑制子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其可能参与了淋巴结 转移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2025.41(3):223-229[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基于深度学习的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预测胎盘植入性疾病
    令潇;胡玉瑞;王颖超;李洁;李浩源;张静;岳松虹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矢状位 T2 加权成像(T2WI)的深度学习影像组学预测 高危孕妇胎盘植入性疾病(PAS)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 院)和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 265 例因可疑胎盘植入行 MRI 检查 的孕妇的完整资料,按 7 ∶ 3 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 = 172)与验证组(n = 93),并根据术中是否诊 断 PAS 分为 PAS 组和正常组。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影像特征独立危险因素。 分 别基于矢状位 T2WI 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基于密集连接卷积神经网络-121(DenseNet-121)模型 作为深度学习特征提取的基础模型,构建传统的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深度学习模型预测 PAS,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AUC 值最大者确定为最优 模型。 结果:训练组及验证组中,PAS 组与正常组在剖宫产次数≥2 次、存在前置胎盘及胎盘厚度 > 40 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剖宫产次数≥2 次、胎盘厚 度 > 40 mm 及存在前置胎盘为发生 PAS 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所有模型中深度学习联合临床的 组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其他 3 种模型,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 AUC 分别为 0. 96(95% CI 0. 93 ~ 0. 98)、0. 91(95% CI 0. 87 ~ 0. 95)。 结论:基于 MRI 的深度学习联合临床模型在诊断 PAS 方 面可能比临床或传统影像组学模型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2025.41(3):230-236[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盆底肌筋膜扳机点松解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顺产后性交痛的疗效分析
    樊雯珺;刘志丹;朱寅洁;毛也然
    目的:观察盆底肌筋膜扳机点松解联合生物刺激反馈对顺产后性交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 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9 月于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就诊,并确诊为顺产后性交痛 的患者 122 例,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1 例)和研究组(61 例)。 对照组采用生物刺激反馈治 疗,研究组采用盆底肌筋膜扳机点松解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 痛点数量及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总和、女性性功能评估量表(FSFI)评分、Glazer 盆底表面肌 电值,评估盆底肌筋膜扳机点松解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疼痛点 数量(3. 36 ± 2. 01 个 vs. 8. 79 ± 3. 12 个)及其 VAS 评分总和(4. 31 ± 2. 93 分 vs. 10. 07 ± 4. 24 分)、 Glazer 盆底表面平均肌电值在前静息阶段(3. 01 ± 0. 78 μV vs. 6. 16 ± 1. 09 μV)与后静息阶段(3. 56 ± 0. 81 μV vs. 6. 53 ± 1. 13 μV)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 FSFI 各项和总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结论:盆底肌筋膜扳机点松解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能缓解顺产后性交 痛,改善性功能障碍。
    2025.41(3):237-241[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外膜脂肪层厚度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张青青;闻明;陈琦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外膜脂肪层厚度(EAT)对子痫前期(PE)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9 月至 2023 年 11 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242 例孕早期孕妇的临床资 料,按照是否发生 PE 分为 PE 组(n = 31)和非 PE 组(n = 211)。 收集孕11 + 0 ~ 13周的超声心动图资 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孕妇发生 PE 的影响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 价 EAT 对孕妇发生 PE 的预测价值。 结果:PE 组与非 PE 组比较,年龄、受孕方式、体质量指数 (BMI)、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sFlt-1) / 胎盘生长因子 (PLGF)比值、EAT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 增加(OR 1. 492,95% CI 1. 161 ~ 2. 724)、有高血压病史(OR 3. 684,95% CI 2. 074 ~ 6. 542)、血清 sFlt-1 / PLGF 值升高(OR 1. 982,95% CI 1. 268 ~ 3. 099)、EAT 增加(OR 2. 246,95% CI 1. 292 ~ 3. 903) 是孕妇发生 PE 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 05)。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心动图评估 EAT 预测孕 妇发生 PE 的曲线下面积(AUC) 为 0. 848(95% CI 0. 785 ~ 0. 910,P < 0. 001),最佳截断值取 5. 63 mm 时,敏感度为 85. 71% ,特异度为 67. 14% 。 结论:超声心动图评估 EAT 用于 PE 的预测具有良好 的应用价值。
    2025.41(3):242-245[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超声对早孕流产后妊娠物残留合并子宫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及大出血的预测价值分析
    刘林玲;何庆兰;邓红英;罗红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早孕流产后妊娠物残留合并子宫动静脉瘘(UAVF)的诊断价值和大 出血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 2013 年 7 月至 2021 年 9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超声诊断为早孕 流产后妊娠物残留合并 UAVF 的患者 90 例,其中 37 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收集患者 的临床资料(主要症状、入院前有无自发大出血、治疗方式、有无术中大出血等)和超声资料(病灶大 小、有无血管池、有无扩张血管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相关性,并绘制诊断 UAVF 及预测术中大出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①37例超声 诊断妊娠物残留合并 UAVF 患者行 DSA 检查后,确诊 UAVF 者 14 例(37. 8% )。 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扩张血管内径增大是早孕流产后妊娠物残留合并 UAVF 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37. 099,P = 0. 027)。 ROC 曲线分析发现,扩张血管内径对诊断 UAVF 的 AUC 为 0. 78,敏感度 为 64% , 特异度为 91% , 最佳临界值为 0. 85 cm。 ② 在 90 例患者中,44 例发生自发大出血 (48. 9% )。 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有血管池或扩张血管是自发大出血的独立危险 因素(OR 5. 163,P = 0. 004)。 ③在 70 例行手术治疗患者中,7 例发生了术中大出血(11. 7% ),单因 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最大径增大是术中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 278,P = 0. 007)。 ROC 曲线分析发现,病灶最大径对预测术中大出血风险的 AUC 为 0. 92,敏感度为 100% , 特异度为 82% ,最佳临界值为 3. 95 cm。 结论:超声检查参数扩张血管内径对早孕妊娠物残留合并 UAVF 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有血管池或扩张血管及病灶大的患者,自发及术中大出血的风险较高, 临床可参考预测模型评估出血风险。
    2025.41(3):246-251[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妊娠合并无症状房室传导阻滞 83 例临床分析
    张豪锋;张 军;杨 冬;张大伟;苏醒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无症状房室传导阻滞(AVB)孕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 方法:收集 201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 83 例 AVB 孕妇的临床资料,根 据 AVB 的严重程度分为一度、二度Ⅰ型、二度Ⅱ型和三度 AVB,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对其一 般资料、临床特点及母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3 例患者中一度 AVB 11 例(13. 3% ),二度Ⅰ 型 AVB 28 例(33. 7% ),二度Ⅱ型 AVB 9 例(10. 8% ),三度 AVB 35 例(42. 2% ),初产妇占 73. 5% (61 例), 单胎妊娠占 96. 4% ( 80 例)。 孕前确诊 AVB 40 例 ( 48. 2% ), 孕期确诊 AVB 43 例 (51. 8% );共有 32 例患者在孕前(3. 6% )、分娩前(26. 5% )或分娩后(3. 6% )接受了起搏器治疗。 大部分患者心功能良好,只有 3 例患者分娩前心功能为Ⅲ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83 例 患者中剖宫产术终止妊娠 62 例,其中主因 AVB 行剖宫产术 17 例 (27. 4% ),产科因素 34 例 (54. 8% )。 86 例新生儿中早产儿 8 例(9. 6% ),低出生体质量儿 7 例(8. 4%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 病 1 例(1. 2% )。 结论:大部分妊娠合并 AVB 患者心功能良好,在多学科团队管理下可以获得良好 的母儿结局。
    2025.41(3):252-258[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帕唑帕尼在卵巢癌铂耐药复发后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刘玉梅;段瑞岐
    目的:探讨帕唑帕尼在卵巢癌铂耐药复发后维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 2018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于四川友谊医院就诊的卵巢癌铂耐药复发患者 80 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 患者给予紫杉醇或吉西他滨单药化疗 6 ~ 8 个周期,待患者病情达到完全缓解(CR) 或部分缓解 (PR)后进入维持治疗,按简单随机法分为研究组(38 例)和对照组(42 例)。 研究组给予帕唑帕尼 维持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斑蝥胶囊维持治疗,两组治疗时间持续至病情进展为止。 比较两组疾病 无进展生存期(PFS)、血清癌抗原 125(CA125 )水平、1 年生存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 PFS(12. 26 ± 6. 41 月 vs. 6. 29 ± 4. 53 月)和 1 年生存率(71. 05% vs. 42. 85%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研究组维持治疗 3 月后及肿瘤再次复发时的血清 CA125水平均低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研究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52. 63% vs. 21. 42% ,P < 0. 05),主要为慢性腹泻、毛发及皮肤改变(包括脱发、头发变白、皮肤色素减退)。 结论:在卵巢癌铂耐药患者复发后维持治疗中,口服帕唑帕尼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疾病无进展期,且不 良反应小、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强。
    2025.41(3):259-262[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以宫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的早期子宫颈胃型腺癌 1 例
    王乐靖;王志;杜丹;刘立红;杜小芳
    1 病例报告 患者,82 岁,因宫腔积液引流术后 1 + 月,阴道流液 3 d 于 2023 年 2 月 27 日入我院。 1 月前,患者因腹胀入胃肠外科诊 治,妇科彩超检查示:子宫明显增大,宫底平脐,宫底体、宫腔明 显扩张分离,宫腔内呈液性暗区(16. 2 cm × 10. 0 cm × 14. 1 cm),子宫内膜萎缩,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宫腔积 液。 后转入妇科,子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及人乳头瘤病 毒(HPV)检查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2023 年 1 月 28 日):糖类抗原 199(CA199 )152 U/ ml。 在我院行宫腔积液引流 及宫腔分段诊刮术,术后病理检查未见异常。 3 d 前出现阴道 流液,色淡黄,无明显阴道流血,伴腹胀。 门诊子宫附件彩超检 查示:子宫明显增大,宫底平脐,宫底体宫腔明显扩张分离,内 呈液性暗区(15. 9 cm × 10. 1 cm × 13. 0 cm),宫腔无回声,子宫 内膜未见增厚,子宫颈萎缩,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考虑宫 腔积液,收入院。 G3P3 ,绝经 30 + 年。 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 R、P 平稳,BP 165 / 76 mmHg,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妇科查 体: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阴道内少许淡黄色分泌物;子宫 颈萎缩,颈口闭合,子宫颈未见其他异常;宫体明显增大,双侧 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异常。
    2025.41(3):263-264[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微信公众号
期刊电子版
数据库收录
  • 国际
  •   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
  •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Ulrichs IPD)
  •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WPRIM)
  •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 国内
  •   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
  •   中国知网 (CNKI)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