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的筛查与诊断 杨洁;向阳; 2024,40(5):329-332 <正>肿瘤的发生是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因而大多数患者发病时为中老年,且随着年龄增长,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妇科的三大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发病年龄大多为绝经后,子宫颈癌的发病也随着年龄有所增长。其中预后最差的卵巢癌的平均诊断年龄为63岁[1],有将近一半(45%)的女性诊断时在64岁以上[2]。子宫内膜癌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而发病高峰年龄在70~74岁[3]。
摘要 [393] PDF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肿瘤治疗前的综合评估和管理 杨茜;张若;张国楠; 2024,40(5):332-335 <正>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生理储备功能减退,机体代谢和内环境出现紊乱以及出现各种内科合并症,这些变化降低了患者对肿瘤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的耐受性,导致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复杂化。因此,对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在接受肿瘤治疗前实施针对性的综合评估和管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通常将年龄为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
摘要 [340] PDF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评估与管理 张洁;傅士龙;程文俊; 2024,40(5):335-338 <正>近年来,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恶性肿瘤患病数以及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肿瘤患者人数逐年升高。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治疗均以手术为主,而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65~75岁人群[1],卵巢癌的主要发病年龄为50~75岁[2],且妇科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尤其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有时需行部分肠管、脾脏、部分肝脏等受累脏器切除,面临着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问题。同时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机体的各项生理储备功能下降,
摘要 [321] PDF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全身系统治疗的选择及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估和管理 田媛;高庆蕾; 2024,40(5):338-341 <正>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5%~20%。当前全球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肿瘤患者数量逐年递增,恶性肿瘤已经成为60~79岁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1]。全身系统性治疗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内容,包括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尽管已有研究表明,体能状态良好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一样可以在提供充分支持治疗的情况下耐受标准化疗方案,
摘要 [267] PDF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 张楠;狄文; 2024,40(5):341-344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出现异常凝固,使血管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是妇科良性疾病患者的15倍,DVT和PE的发病率范围分别为17%~40%和1%~2.6%[1]。
摘要 [301] PDF
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与心理支持 张菲菲;蔡青青;徐丛剑; 2024,40(5):344-348 <正>肿瘤患者常常因其疾病本身或诊疗因素引发代谢紊乱及免疫力下降,进而带来营养问题和心理障碍。而女性肿瘤患者(特别是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状态又有其显著的特殊性,使得这一患者群体的营养状况和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多变,轻则可能延长患者住院时间、恶化诊疗体验,重则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如何通过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管理难以回避的重要议题。
摘要 [229] PDF
影响老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评估 王家飞;夏百荣; 2024,40(5):348-351 <正>多数妇科恶性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上升。虽然我国女性子宫颈癌发病趋向年轻化,其发病率在45岁之前快速上升并在45~55岁达到高峰,但55岁以上女性的子宫颈癌发病率下降趋势缓慢,且死亡率高[1]。既往研究认为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预后与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密切关系,且年龄越大,预后越差[2~4]。
摘要 [253] PDF
临床病案讨论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综述与讲座
论著与临床
Twist2表达与卵巢癌脉管浸润及预后的相关研究 蒋婧婧;张红玲;付方方;王恬; 2024,40(5):369-373 目的:分析Twist2与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及脉管浸润之间的关系,探索Twist2在卵巢癌脉管浸润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KM plotter分析卵巢癌患者中Twist2 mRNA的表达与卵巢癌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肿瘤进展后生存率(PPS)的相关性。利用癌症基因组学数据库c Bioportal分析卵巢癌患者中Twist2与脉管浸润的相关性。体外实验:采用Transwell检测Twist2对卵巢癌CAOV3细胞[空白组、阴性对照组(si NC组)、si Twist2组]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分别从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下调Twist2表达后CAOV3细胞中Twist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变化。结果:(1)KM plotter在线数据分析结果示,Twist2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与不良预后有关,OS(HR 1.24,95%CI 1.01~1.52)、PFS(HR 1.39,95%CI 1.14~1.70)及PPS(HR 1.37,95%CI 1.08~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 Bioportal分析示,Twist2 mRNA表达与卵巢癌血管浸润(r=0.93,P=0.001)及淋巴管浸润(r=0.89,P=0.009)均呈正相关。(2)体外实验Transwell检测示,与空白组和si NC组比较,si Twist2组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示,与空白组和si NC组比较,si Twist2组中Twist2 mRNA及蛋白、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 <0.05)。结论:卵巢癌中Twist2的表达与肿瘤预后及脉管浸润密切相关,下调Twist2后,细胞迁移及侵袭穿透的细胞数明显减少、VEGFC表达降低,Twist2可能通过VEGFC来诱导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参与肿瘤脉管浸润,Twist2可能是未来卵巢癌评估预后及靶向治疗的指标之一。
摘要 [220] PDF
晚期上皮性卵巢癌铂耐药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蒋亚萍;汪昊涵;宁显灵;杨祖娇;王文艳;刘洲梅;杨谢兰; 2024,40(5):374-380 目的:分析影响晚期上皮性卵巢癌(AEOC)铂耐药复发的相关因素,建立预测AEOC铂耐药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并内部验证。方法:收集2013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云南省肿瘤医院妇科经初始治疗后均达到完全缓解的577例AEO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无铂间期(PFI)是否<6个月,将患者分为铂耐药复发组(130例)与非铂耐药组(447例,包括铂敏感复发、随访满6个月未复发的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铂耐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效能。结果:(1)铂耐药复发组与非铂耐药组患者的年龄、肿瘤是否双侧卵巢受侵、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绝经、行新辅助化疗(NACT)、化疗时间间隔(TTC)、血小板计数(PLT)、PLT/淋巴细胞计数(L)比值(PLR)、纤维蛋白原/L比值(FLR)、预后营养指数(PNI)、白蛋白(ALB)、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腹水量、残留病灶、围术期化疗次数、CA125半衰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肿瘤双侧卵巢受侵、FIGO分期Ⅳ期、TTC>16天、初诊时腹水量>1000 ml、围术期化疗次数>9次、手术为R2切除、CA125半衰期>52天是AEOC患者铂耐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3)基于以上7项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为0.791(95%CI 0.747~0.835),校准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良好,DCA显示模型的净获益区间为0.037~0.800。结论: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AEOC患者铂耐药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与临床适用度,能够在AEOC患者初治结束后对其铂耐药复发风险进行较好预测。
摘要 [348] PDF
不同子宫内膜种植窗检测方法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王彦飞;谢广妹;桑元坤;王丽;朱若昕;王嘉羚;张丽媛;冯帆; 2024,40(5):381-385 目的:采用子宫内膜容受性阵列(ERA)测序或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测方法评估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子宫内膜种植窗,探讨两种技术对于改善此类患者临床结局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诊断为RIF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和使用检测技术不同,分为对照组(n=36)、基因组(n=35)和组织学组(n=54),比较3组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结果:(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基因组和组织学组患者的胚胎植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组与组织学组患者的胚胎植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3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rank检验显示:基因组和组织学组患者50%达活产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组与组织学组50%患者达活产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数显著高于基因组和组织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组患者花费成本显著高于组织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RIF的患者可行子宫内膜种植窗检测,可有效缩短达活产时间,减少移植胚胎数目;(2)ERA测序和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测作为评估子宫内膜种植窗的方法均具有局限性,尚不能明确哪种检测方法在准确性和实用性方面更具有优势。
摘要 [198] PDF
体外受精发生单卵双胎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分析 周超;庾广聿;高磊磊;于春梅;金珍; 2024,40(5):386-39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发生单卵双胎(MZT)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IVF-ET行单胚胎移植活产患者4537例,将其中76例MZT患者纳入MZT组;通过5∶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将380例单卵单胎患者纳入单卵单胎组。采用单因素与Lasso回归分析校正MZT的影响因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影响MZ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影响权重,再对其进行相乘与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受精方式、辅助孵化、移植胚胎类型、移植胚胎方式、胚胎培养时间、绒促性素(HCG)日雌二醇(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囊胚移植(OR 2.847,95%CI 1.559~5.199)、冻融胚胎移植(OR 2.640,95%CI 1.354~5.145)、HCG日E2(OR 1.783,95%CI 1.033~3.077)为MZT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响权重依次为囊胚移植(11.60)>冻融胚胎移植(6.54)>HCG日E2(4.32)。胚胎移植类型与HCG日E2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指数(S)为4.690(95%CI 1.896~11.598)、超额危险度(RERI)为4.128(95%CI 2.236~6.019)、归因比(AP)为0.661(95%CI 0.536~0.786)。结论:囊胚移植、冻融胚胎移植、HCG日E2为影响MZT发生的危险因素,胚胎移植类型与HCG日E2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加交互作用。
摘要 [283] PDF
不同妊娠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行剖宫产的妊娠结局及产褥期随访 梁结明;黎莹莹;刘国成; 2024,40(5):392-397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变异株Omicron并行剖宫产分娩的妊娠结局及产褥期(产后42天)母婴随访情况。方法:选择2022年11月20日至2023年1月25日确诊感染SARS-CoV-2并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剖宫产分娩的330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孕妇感染孕周分为孕早期组(80例)、孕中期组(151例)、孕晚期组(99例),比较各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妊娠结局及产褥期母婴随访情况。结果:孕妇的临床分型为无症状型(9例)和轻型(321例)。孕早期组和孕晚期组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率高于孕中期组(P<0.05)。3组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羊水污染、早产、产后出血、巨大儿、低体质量儿发生率及母亲重症监护病房(MICU)转入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转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孕晚期组(P<0.05)。产褥期母婴随访结果示,3组产妇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子宫复旧不良、阴道微生态失衡和新生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Omicron感染的孕妇绝大多数为轻症型;妊娠不同时期孕妇感染Omicron行剖宫产分娩的妊娠结局及产褥期随访无显著差异;未发现GDM和胎膜早破与不同妊娠期Omicron感染有明显关联。
摘要 [232] PDF
子宫肌层3层缝合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大小的影响及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陈猛;陈克功;李欢欢;杜媛媛; 2024,40(5):398-404 目的:探讨子宫肌层3层缝合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大小的影响及子宫切口憩室(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1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行剖宫产术的24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肌层缝合方式的不同分为3层缝合组(124例)和双层缝合组(116例);另根据术后是否形成CSD将产妇分为CSD组(23例)和非CSD组(217例)。对比3层缝合组与双层缝合组产妇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D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进行模型验证。结果:(1)3层缝合组产妇的子宫肌层瘢痕厚度显著高于双层缝合组(7.06±2.09 mm vs.5.68±1.97 mm);而CSD形成情况(4.03%vs.15.52%)和憩室大小(0.36±0.09 ml vs.0.47±0.12 ml)则显著低于双层缝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示,子宫后屈、剖宫产次数≥2次、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剖宫产时机(择期)是影响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子宫肌层3层缝合是保护性因素(OR<1,P<0.05);(3)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显示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以及是否进行3层缝合所占权重均较高,经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验证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良好。结论:CSD的形成与子宫后屈、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剖宫产时机等指标有关,临床应重点关注,此外,子宫肌层3层缝合可降低CSD的形成概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 [249] PDF
孕期盆底门诊干预在足月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周隽;毛胜艳;林春霞;何国琳;苗娅莉;唐佳; 2024,40(5):405-408 目的:探讨孕期实施盆底门诊干预在足月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建卡有顺产意愿的单胎初产妇按照建档顺序单双数分组:单数组进行产科门诊常规管理及盆底门诊干预(凯格尔运动联合会阴按摩)200例(研究组),双数组进行常规产科门诊管理20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炎发生率、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产科裂伤情况、阴道助产率、会阴切开情况、分娩结局及分娩前及产后42天会阴体、生殖裂孔长度、阴道宽度及其他阴道分娩并发症(尿潴留和产褥期痔)等情况。结果:最终研究组纳入87例,对照组104例。研究组会阴切开率、会阴完整率、阴道助产率、会阴Ⅰ度和Ⅱ度裂伤率、产后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后42天生殖裂孔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阴道炎发生率、第二产程时间、阴道壁裂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产伤率、尿潴留和产褥期痔、产后阴道宽度及会阴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实施盆底门诊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足月初产妇经阴道分娩造成的伤害,并且未增加新生儿分娩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 [256] PDF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联合Grad-CAM的宫腔镜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模型研究 曹明亮;尹蜜;王庆彬;朱汉峰;李星;张珺;毛林;穆雪峰;曹敏;马于涛;王健;张燕; 2024,40(5):409-413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DL)算法联合可视化技术梯度加权类激活热图(Grad-CAM)开发的宫腔镜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的291例患者的303段宫腔镜视频(4781张图像),采用权重采样的方法,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3703张)和测试集(1078张)。在对训练集用于模型学习与训练后,选择残差神经网络(ResNet18)和高效神经网络(EfficientNet-B0)两种模型架构对测试集分别采用五类和二类分类任务进行模型验证。以病理组织学为金标准,评估其诊断效能,从而选出最优模型,并将Grad-CAM层嵌入最优模型中,输出宫腔镜图像Grad-CAM。结果:(1)在五类分类任务中,EfficientNet-B0模型的准确度(93.23%)高于ResNet18模型(84.23%);EfficientNet-B0模型在诊断无不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黏膜下肌瘤5种疾病的曲线下面积(AUC)均稍高于ResNet18模型,两者的AUC几乎都在0.980以上。(2)在准确度的二类分类任务中和对特异度的评估中,两种模型相似,均在93.00%以上,而EfficientNet-B0模型敏感度(91.14%)明显优于ResNet18模型(77.22%)。(3)EfficientNet-B0模型联合Grad-CAM算法可识别出图像中异常区域,取活检经病理检查证实,模型输出热力图中标记区域约95%为病灶区域。结论:EfficientNet-B0模型联合Grad-CAM研发的宫腔镜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摘要 [355] PDF
短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