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评 | | | 重视不孕症的规范化诊治 | | 乔杰; 2020,36(5):321-324 | | <正>不孕症是指育龄夫妇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有规律性生活至少12个月未能获得临床妊娠,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但至今为止,关于不孕症的诊治,尚缺乏统一的规范。不规范的不孕不育诊治可能导致不适宜或过度诊疗,造成对不孕症夫妇的次生伤害和经济损失,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建立不孕症诊治规范的体系,不仅能帮助不孕症夫妇尽早妊娠,同时还可以节约患者诊疗费用,有效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使医疗资源紧缺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取得良好的社 | |
| | 摘要[2489] PDF | |
专题讨论 | | | 遗传因素性不孕不育的诊治流程 | | 沈晓婷;徐艳文; 2020,36(5):325-328 | | | <正>不孕不育是一类复杂的疾病,可由遗传缺陷、解剖异常、免疫因素、内分泌紊乱、全身性疾病、感染及环境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随着对人类基因组的深入研究,以及全外显子组和靶向测序等技术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与生育障碍相关的遗传问题被阐明,证实遗传因素在不孕不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医生进行相关遗传知识的培训,规范相关的诊治流程,从而鉴定或发现可能存在的遗传因素,为其下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引。1 遗传因素不孕不育夫妇 |
| | 摘要[2449] PDF | | |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诊疗策略 | | 许茜亚;全松; 2020,36(5):328-332 | | <正>不孕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其中排卵障碍为主要病因之一,约27%的不孕症是由于排卵障碍引起[1]。排卵障碍主要表现为生殖内分泌异常所致的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涉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调控卵泡发育、卵子成熟和排卵功能异常。本文针对排卵障碍的诊治进行简要分析总结,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1 排卵障碍的分类排卵障碍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方法,主要分为3种类型:Ⅰ类排卵障碍系下丘脑和(或)垂体功能减退所致, | |
| | 摘要[2295] PDF | | | 子宫性不孕症诊治的经验与体会 | | 周建军;孙海翔; 2020,36(5):332-335 | | | <正>子宫性不孕症(uterine factor infertility,UFI)是因子宫疾病导致不孕症的一类疾病总称,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生率约为1/500[1]。子宫是接受胚胎及维持妊娠至足月的关键器官,当子宫发生疾病时就有可能导致不孕症,所以对于不孕症患者应及时准确评估子宫状况。UFI的病因分为先天性子宫畸形和后天获得性子宫病变两大类,UFI既影响自然妊娠,又影响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结局,应根据病因评估生育风险及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
| | 摘要[2292] PDF | | | 输卵管性不孕症诊治的规范化 | | 官文征;王秀霞; 2020,36(5):335-338 | | <正>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正常性生活1年未避孕而未妊娠。各国不孕症的发病率不同,可达14%~30%[1]。其病因包括:男方因素、女方排卵障碍、输卵管因素、遗传因素、双方因素、心理因素等,其中输卵管性不孕病因占25%~40%[2]。近年来随着助孕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输卵管性不孕的治疗是手术还是辅助生殖技术,妇科与生殖科医生各执一词。由于医生对于该病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诊断及治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个体差异明显,导致治疗结局截然不同。因此,本文结合各 | |
| | 摘要[2258] PDF | | | 内分泌代谢性不孕症患者的管理 | | 张少娣;张翠莲; 2020,36(5):338-341 | | | <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O轴)是影响生育力的重要内分泌系统,机体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会影响HPO轴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生育力低下甚至不孕症,例如代谢综合征、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异常等疾病由于影响外周雄激素和雌激素及垂体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分泌,而导致HPO轴功能异常。在不孕症门诊或者生殖医学中心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导致的不孕症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不孕症伴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内分泌代谢性不孕症患者的诊疗及管理 |
| | 摘要[2387] PDF | | | 免疫性不孕症诊治的思考 | | 林蓉;曾勇;连若纯;乔婷婷;王晓晖;刁梁辉; 2020,36(5):341-344 | | <正>免疫性不孕症是由Meaker在1922年首次提出,为自发产生的抗体与男性或女性配子抗原发生结合而影响精卵结合导致的不孕。如抗精子抗体、抗卵巢抗体等。随着生殖免疫学科的发展,我们对于免疫因素在胚胎围着床期的影响也有了新的认识,其在生殖领域中备受关注,部分文献支持免疫因素对女性不孕存在一定的影响,认为机体的生殖免疫是免疫学上的独特反应系统,任何环节发生异常,都有可能发生免疫病理反应,从而杀伤受精卵或胚胎,最终引起不孕、流产。研究还发现,部分 | |
| | 摘要[2331] PDF | | | 不明原因性不孕症诊治的原则 | | 张释文;杨一华;黄秋艳;覃爱平; 2020,36(5):344-346 | | | <正>不明原因性不孕症(unexplained infertility,UI)约占不孕症的10%~30%[1],是指符合不孕症的诊断标准,并且通过临床常规的三大不孕症检查手段如输卵管通畅度检查、排卵功能评估、精液分析之后仍未能发现明显的不孕原因[2]。在临床上,基于这三大基本检查的局限性,针对不孕症的评估还包括了女性年龄、卵巢储备功能、窦卵泡数、子宫及内膜情况、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但这些并不是诊断UI的必要条件。不明原因性并不是指没有任 |
| | 摘要[2303] PDF | |
临床病案讨论 | | | 婚后未避孕未孕4年,体外受精失败2次 | | 白瑜;张龙;靳松;杨业洲; 2020,36(5):347-349 | | <正>1 病历摘要患者,31岁。因婚后未避孕未孕4年,体外受精(IVF)失败2次,于2019年1月5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患者20岁时出现痛经,疼痛程度逐渐加重,8年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给予去氧孕烯-炔雌醇(妈富隆)治疗,月经期间服用布洛芬。患者于2014年结婚,婚后性生活正常,未避孕一直未孕。2017年7月15日曾就诊于本院,此前在院外先后进行了生殖激素测定和丈夫精液检查(报告丢失),对所带子宫输卵管造影片进行阅片 | |
| | 摘要[2407] PDF | |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 | | 《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 | 沈浣;罗旭飞;吴丹; 2020,36(5):350-353 | | | <正>随着生育年龄推后以及国家"二孩政策"实施,我国接受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高龄患者比例持续增多,但对高龄患者实施ART在许多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缺乏规范的临床实践。因此,2019年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颁布了《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1]。该指南的制定严格遵循了《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以及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发布的指南制订的方法及流程 |
| | 摘要[2571] PDF | | | 女性生育力保存国际指南解读 | | 丁海遐;李文; 2020,36(5):354-357 | | <正>女性生育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年龄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另外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等亦影响着女性生育功能,如一些病理情况下的治疗,特别是有性腺毒性的治疗可能会严重损害女性生育功能。女性生育能力保存(fertility preservation)是针对育龄期女性和青春期前女性,保护她们可能受到损害的生育功能的一项治疗。对于有保存生育力功能需求的女性,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个体化的生育力保存的专业咨询,如今更多的是生殖科专家在提供这项咨询。生育力保 | |
| | 摘要[2288] PDF | |
综述与讲座 | | | 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 | 李焕荣;王慧慧;李佳;范爱萍;薛凤霞; 2020,36(5):358-361 | | | 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RBV),即细菌性阴道病(BV)治疗失败,再次或反复发作,可引起严重妇科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以阴道加德纳菌为主的多微生物生物膜是BV发病及复发的主要原因。BV生物膜成熟是生物膜致病的基础,当生物膜内微环境高度协调,建立物理屏障,将利于菌间发生表型转化以及耐药基因转移,导致生物膜难以根除。因此通过靶向生物膜,干扰生物膜内结构及代谢过程,充分杀死生物膜内菌,诱导生物膜分解,进而达到彻底消除BV以及RBV,是最新研究方向。但目前有关BV生物膜的研究尚处于在体外试验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 | 摘要[2577] PDF | | | 激素补充治疗在子宫恶性肿瘤治疗后的应用现状 | | 姚群霞;贾瀛娴;李春明;马麟娟;周坚红; 2020,36(5):362-364 | | 随着全球妇科肿瘤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关注。年轻子宫恶性肿瘤患者通常因治疗导致的医源性卵巢功能不全,提早进入绝经状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低有效剂量的激素补充治疗(HRT)能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和减少远期风险,但对子宫恶性肿瘤治疗后的患者HRT以及具体方案仍存有争议。有限的证据表明,HRT不增加子宫颈鳞癌患者的肿瘤复发率,而子宫颈腺癌患者使用HRT的安全性仍尚存争议;早期低级别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使用HRT是安全的,但具体剂量、方案及给药时间仍缺乏统一共识;HRT在子宫肉瘤患者中的应用缺乏安全性证据,应避免使用。对肿瘤复发的顾虑,使得HRT在子宫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的应用中受到阻碍。因此,目前仍需要更多这类患者使用HRT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证据,为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新思路。 | |
| | 摘要[2468] PDF | | | 妊娠合并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治 | | 汪川;张羽; 2020,36(5):365-367 | | |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中占1%~4%,在妊娠中的发生率约1/1000~10000,是导致妊娠期血小板计数(PLT)<50×109/L的最常见原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和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前者既往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全身免疫性疾病,育龄期女性发病 |
| | 摘要[2505] PDF | |
论著与临床 | | | 妊娠期糖尿病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正常孕妇胰岛素释放试验及血脂相关性研究 | | 刘庆;蔡雯;张瑞晴;卢聪;张佳荣;徐先明; 2020,36(5):368-372 | |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正常孕妇的胰岛素释放试验(IRT)与血脂的相关性,探讨妊娠期脂代谢异常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定期产检孕妇453例,分为GDM组98例,IRT异常组144例,对照组211例。比较3组孕晚期空腹甘油三酯(F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餐后甘油三酯(PTG)以及空腹胰岛素、1小时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水平,分析FTG、PTG与胰岛素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性,比较各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结果:GDM组的FTG、PTG及FTG/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RT异常组,IRT异常组的FTG、P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DM组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和IRT异常组(P<0.05);3组的F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空腹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高于对照组和IRT异常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T异常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G、PTG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均呈正相关性(r>0,P<0.05);GDM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RT异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TG、PTG均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IRT异常孕妇与GDM孕妇均存在脂代谢异常,而其与巨大儿的发生密切相关。 | |
| | 摘要[2513] PDF | | | 产前子痫及产后子痫临床特征分析 | | 曹雯;喻红彪;周容; 2020,36(5):373-379 | | | 目的:对产前子痫和产后子痫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产前子痫组(67例)和产后子痫组(25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母儿结局。结果:①产前子痫组患者中年龄<25岁、未规律产检、低受教育程度、单胎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产后子痫组,经产妇中两次分娩间隔时间短于产后子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入院时和分娩时,产前子痫组中尿蛋白严重程度及病理管型的比例均高于产后子痫组(P<0.05);产前子痫组入院时白蛋白(ALB)降低、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比例和肌酐(CR)的中位值明显高于产后子痫组(P<0.05)。分娩后仅产后子痫组LDH均值高于产前子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产前子痫组发病时舒张压升高、发生抽搐的次数及水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产后子痫组(P<0.05)。④两组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合并肾脏疾病等合并症和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产前子痫组产后出血比例、胎盘重量、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产后子痫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明显低于产后子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子痫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差于产后子痫组,产前及产后子痫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明显不同,提示产后子痫的发病机制或许与产前子痫存在不同,应注重对两者的分别研究,以改善不良结局。 |
| | 摘要[2480] PDF | | | 基于低深度测序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对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检测效能评估 | | 叶小青;高雅;宋西卫;武晓娟;陈结云;王佳燕;严焕琛;陈敏; 2020,36(5):380-384 | | 目的:探讨低深度测序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在胎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中的检测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所选873例孕妇的血浆,通过低深度测序方法对随机重排的样本进行盲法检测,并采用基因拷贝数变异分析算法(FCAPS)鉴定胎儿CNV。对比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评估低深度测序下NIPT对胎儿CNV的检测效能。结果:48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大小约0.1~47 Mb)样本中,与低深度(0.51~1.19X)测序的NIPT检测结果一致的有32例,结果不一致的有16例,另正常样本组有21例假阳性样本。NIPT对CNV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67%和97.45%,特别是对>2 Mb的CNV,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高达85.29%和98.18%。结论:基于低深度测序的NIPT对>2 Mb的CNV具有高效能。在NIPT中应用优化的检测和信息分析方法进行胎儿CNV的产前筛查是可能的。 | |
| | 摘要[2395] PDF | | | 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发热患者的妊娠结局研究 | | 高夏;苏晶晶;李韵;陶瑞雪;张东升;尹宗智; 2020,36(5):385-389 | | |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出现的发热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于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发热的100例患者(观察组)与行椎管内分娩镇痛后未发热的10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体温变化、初次发热时间、发热时子宫颈口扩张情况,发热时胎心变化、分娩和胎儿结局,产前、产时、产后白细胞计数(WBC)、嗜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宫腔分泌物培养等炎症指标,胎盘病理分析等指标。结果:椎管内分娩镇痛患者体温升高多发生在麻醉给药后4~6小时,在24小时内恢复。观察组剖宫产率(60.0%)较对照组(24.0%)高,阴道分娩率(32.0%)较对照组(7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助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次体温升高时宫口扩张<6 cm的患者剖宫产率(88.4%)高于阴道分娩率(11.6%);宫口扩张≥6 cm后发生体温升高的患者剖宫产率(38.6%)低于阴道分娩率(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时WBC、N、CRP、降钙素原升高的比例及产后48小时CRP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0.0%的患者胎盘存在急性绒毛膜羊膜炎表现,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观察组产时胎心>160/min的阴道分娩率(21.3%)低于产时胎心≤160/min的41.5%;产时胎心>160/min的阴道助产率(12.8%)高于产时胎心≤160/min的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羊水污染发生率(29.0%)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分钟Apgar评分、入住新生儿重症病房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引起的产时发热导致剖宫产率显著增加,但并不增加产褥感染发生率,不增加胎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
| | 摘要[2488] PDF | | | 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围产结局717例临床分析 | | 原婷;王艳艳;田雪叶;王玮;张婷;李雪兰;韩蓁; 2020,36(5):390-394 | | 目的: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围产结局,为临床诊疗工作和后续科学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明确重点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病例共717例,其中单绒毛膜双胎206例(单绒毛膜组),双绒毛膜双胎511例(双绒毛膜组)。对两组的基本情况、母体结局和围产儿结局进行比较,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绒毛膜性对双胎不良围产结局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①提供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终止妊娠孕周和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图,单绒毛膜组中在孕28~36+6周终止妊娠的占67.96%,双绒毛膜组中占58.51%。单绒毛膜组中大儿体质量集中在2000~3000 g占72.78%,小儿体质量集中在1500~2500 g占65.68%;双绒毛膜组中分别占70.27%和64.66%。②不同绒毛膜性双胎的母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绒毛膜组比较,单绒毛膜组自发性早产率较高、入院孕周、终止妊娠孕周均较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绒毛膜性是发生双胎之一死亡(OR 2.82,95%CI 1.41~5.64)、体质量不一致性≥25%(OR 2.00,95%CI 1.19~3.37)以及极低或超低体质量儿(OR 2.40,95%CI 1.26~4.59)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比于母体结局,绒毛膜性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更大,单绒毛膜性是双胎不良围产儿结局的危险因素,临床管理中应重视对绒毛膜性的判定以及对单绒毛膜双胎围产期的监测,以尽可能改善单绒毛膜双胎的围产结局。 | |
| | 摘要[2328] PDF | | | 气囊加压腹带在胎盘低置阴道分娩中的效果分析 | | 杨秀华;孟涛; 2020,36(5):395-398 | | | 目的:探讨气囊加压腹带在胎盘低置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8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胎盘低置行阴道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按诊疗常规处理,于第三产程给予缩宫素促进宫缩,观察组使用气囊加压腹带,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第二、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胎盘娩出即时出血量和产后2小时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2小时生命体征和新生儿出生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加压腹带可改善胎盘低置产妇的阴道分娩结局,减少产后出血,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
| | 摘要[2531] PDF | |
短篇报道 | | | 5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铂敏感型复发性卵巢癌1例 | | 刘艺;高雪松;刘星慧;张羡;王晓玉; 2020,36(5):399-400 | | <正>1 病例报告患者,73岁,因腹胀10天于2018年8月8日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胸闷、气短等不适,彩超检查示:脂肪肝,肝内多发囊肿,腹腔积液。患者2005年3月15日在本院行满意的经腹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R0),术后病理检查示:卵巢中—低分化浆液性乳头状腺癌,肿瘤细胞种植性转移至大网膜、阑尾浆膜和腹膜,右髂内淋巴结见癌转移;术后诊断:卵巢高级别浆液性乳头状腺癌ⅢC期, | |
| | 摘要[2345] PD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