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
心脏病患者孕前检查与适宜妊娠时机 李桂阳;马玉燕; 2020,36(8):561-563 <正>妊娠合并心脏病是我国孕产妇非直接产科因素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在孕产妇死亡原因中排第二位[1]。妊娠期特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使心脏病患者在妊娠期易发生心血管严重并发症,并导致母胎不良结局的发生。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4%,我国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1%[1]。随着心脏病手术治疗成功率的提高,心脏病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有妊娠意愿的心脏病患者逐渐增多[2]。近年来由于高龄孕产妇的增多,合并高血压性
摘要 [2925] PDF
心脏病患者孕期保健关注的重点 王军; 2020,36(8):563-566 <正>随着心血管内、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妇女存活到妊娠年龄并获得了妊娠机会。因妊娠期特殊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原有心血管疾病共同作用,使孕期更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等严重并发症。这类女性一旦妊娠,将面临很大风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妊娠合并心脏病一直位于中国孕产妇死亡的非产科因素第一位,如何降低该类患者的死亡率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卫生组织所关注的重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妊娠风险高,死亡率高,但其实此类患者为"可避免"的孕
摘要 [2677] PDF
妊娠合并常见心脏病产时处理 陈琼;汪文雁;郑剑兰; 2020,36(8):566-570 <正>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5%~3.0%,居于孕产妇死亡原因非产科因素的首位[1]。在欧洲国家,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妊娠期心脏病的80%,而在发展中国家,风湿性心脏病占75%,为妊娠期最常见的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则只占15%[2]。多数心脏病幸存者在成年后有强烈的生育愿望,但只有到具有心血管等多学科的专科中心进行孕产期保健及产时管理,才能降低母婴病死率。美国妊娠和心脏病登记机构(ROPAC)数据显示,阴道分娩可以减少失血量,降低
摘要 [2603] PDF
妊娠合并常见心脏病的心力衰竭识别及诊治 牛洁;韩凤珍;庄建; 2020,36(8):570-572 <正>女性在妊娠期和分娩期血液动力学变化明显,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女性,这一变化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引起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没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女性由于妊娠期特有的心脏病(如围产期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发生心衰。此外,双胎、羊水过多和子痫前期等产科因素,贫血、低蛋白血症和感染等不良因素均可使心脏病加重,出现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危及母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摘要 [2637] PDF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关注要点 张军; 2020,36(8):572-575 <正>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也称肺高血压,病死率可高达17%~56%,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任何原因导致的PAH列为Ⅳ级风险,孕期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40%~100%,属妊娠禁忌[1,2],而临床实际工作中,妊娠合并PAH并不罕见,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此类病例的孕产期保健工作,需要关注原发疾病及妊娠导致的
摘要 [2865] PDF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产褥期管理 严小丽;王丹; 2020,36(8):576-578 <正>孕产妇心脏病严重威胁妊娠安全和妇女的长期心血管健康,已成为各国孕产妇的主要死因之一,是我国非产科死亡的首位原因。在妊娠期、分娩期及分娩后,心输出量、心率、血压和血浆容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尽管产后48小时内心率和血压通常会下降,但在第3~6天,随着组织间隙液体转移到体循环,血压可能会再次升高。产妇血流动力学一般在分娩后3~6个月恢复到产前状态。为了降低死亡率,各国制定了关于系统管理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的指南,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笔者的临床经验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产褥期管理进行介绍。
摘要 [2368] PDF
妊娠合并心脏病分娩方式的选择 林晶;陈蕾; 2020,36(8):578-580 <正>妊娠合并心脏病包括妊娠之前就存在的心脏病和妊娠诱发的心脏病,其发病率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各国报道为0.2%~4%,我国约为1%。然而,妊娠合并心脏病却是最常见的非直接产科死因,在西方国家,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是孕产妇死因顺位中第2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和获得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优化管理心脏病孕妇已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而围产期又是心脏病孕妇的高危时期,如何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又成为了重中之重。
摘要 [2503] PDF
临床病案讨论
孕20+5周,反复胸闷、气促2个月,咯血1个月 缪慧娴;林建华; 2020,36(8):581-583 <正>患者,27岁,因孕20+5周,反复胸闷、气促2个月,咯血1个月于2019年6月20日6时21分急诊入院。患者G1P0,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19年1月26日,预产期2019年11月2日。3年前体检行心脏彩超检查示三尖瓣反流最大压差48 mmH g,估算肺动脉收缩压58 mmH g,提示三尖瓣轻度反流伴中度肺动脉高压。未予特殊处理,未规律随访。此次为自然妊娠,外地某专科医院定期产检,初次产检孕11周。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筛查示18-三体临界风险,已行无创
摘要 [2751] PDF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基于生化指标mMoM值的血清学产前筛查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向良成;朱军;李娜娜;李小洪;执笔; 2020,36(8):584-587 <正>血清学产前筛查(以下简称"产前筛查")作为有效的出生缺陷二级干预措施已在临床广泛开展。2018年筛查量近1000万人次,筛查率达71.6%[1]。产前筛查服务重点和难点是保持筛查效率在科学合理水平[2],筛查阳性率过低易造成漏诊而增加医患纠纷风险,筛查阳性率过高可能增加家庭精神和经济双重负担。因此临床上对产前筛查质量控制十分重视[3,4]。产前筛查质量控制是指对临床信息采集、血液标本采集与管理、实验室检测、风险计算等整个环
摘要 [2792] PDF
国内外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指南和专家共识解读 林建华; 2020,36(8):588-590 <正>以往产后出血总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位病因,但随着孕产妇保健的重视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出血问题得到越来越好地解决,而心血管疾病越来越成为危及母胎生命的主要病因,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其已成为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病和大血管病变,而心脏病又包括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和功能异常性心脏病,主动脉疾病、夹层和严重高血压为主要血管疾病。心血管外科手术技能的提高增加了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和心血管疾病女性患者的生存和生育机会,而心血管药物的发展以及
摘要 [2381] PDF
综述与讲座
CD47-SIRPα与妇科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郭楚鸿;吴砂;王薇; 2020,36(8):591-595 CD47是新型的免疫检查点分子,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结合,启动"别吃我"抑制性信号,从而使肿瘤细胞躲避巨噬细胞的吞噬,并影响特异性杀瘤性T细胞活化,介导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近年来,CD47-SIRPα轴促使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以及宫颈癌等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及恶性进展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证实,尤其在卵巢癌的预后评估、协同高危HPV感染促进子宫颈癌变进展和子宫内膜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等方面意义显著。通过靶向结合于CD47或SIRPα的药物来阻断CD47-SIRPα信号通路,是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摘要 [2696] PDF
产后出血风险评估工具和预警系统的效用评价 王卡娜;汪傲;刘兴会; 2020,36(8):596-600 产后出血(PPH)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充分评估PPH的高危风险,并建立有效的PPH预警系统,可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高危因素或潜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预防PPH,最大程度地降低严重产后出血(SPPH)发生率,减少孕产妇死亡。本文针对现有PPH评估工具及PPH预警系统进行回顾分析,对比各种评价指标及预警在PPH防治中的效用与价值。分娩过程是一个时时变化、需要时时评估的动态过程,静态单一的PPH评估工具时效性和效用均较低,需整合各种高危因素,综合、动态地进行评估,完善PPH预警。因目前诸多PPH预警评价体系中并无统一的管理方案,现应用较多的英国改良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及孕产妇早期综合预警两个系统的标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故而预警指标并不能完全取代临床判断,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个体化诊疗。
摘要 [2599] PDF
论著与临床
外阴高级别及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诊断分析 董晶;汪清;张宏伟;高蜀君;杜明;谢锋;丰华;李燕云;丛青;宋昱;隋龙; 2020,36(8):601-605 目的:研究和比较外阴高级别及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SIL患者1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88例,外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1例。结果:①临床症状方面,外阴无症状占63.9%(76/119),外阴LSIL和HSIL无症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8%vs 61.3%,P>0.05)。②细胞学异常[意义不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LSIL、HSIL]比例为42.9%(51/119)。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率占89.1%(106/119)。外阴LSIL和HSIL在细胞学异常和HPV阳性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9.8%vs 51.6%;88.6%vs 90.3%,P>0.05)。③外阴LSIL和HSIL病灶存在色素沉着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6%vs 58.1%,P<0.05),在多灶性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2%vs 35.5%,P>0.05)。④外阴LSIL与外阴HSIL在阴唇后联合及舟状窝部位的活检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8%vs 43.9%,P<0.05)。⑤外阴SIL患者伴随多中心病灶达36.1%(43/119),外阴LSIL与外阴HSIL合并多中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阴SIL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存在色素沉着是外阴HSIL与外阴LSIL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在下生殖道检查中,应避免漏诊外阴SIL。
摘要 [2604] PDF
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 易启华;陈琳;郑莹;陈思敬;徐流凤;董诗萌; 2020,36(8):606-609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为临床是否切除盆腔淋巴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418例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18~69岁,孕次0~11次,产次0~5次,体质量指数15.15~32.42 kg/m~2。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及阴道不规则流血多见,分别占43.78%(183/418)及31.10%(130/418)。临床分期以ⅠB1期为主,有244例(58.37%);组织学类型以子宫颈腺癌普通型为主,有219例(52.39%)。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7.46%(73/41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旁浸润、切缘浸润、阴道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IGO临床分期Ⅱ期(OR 3.658,95%CI 1.950~6.680)、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OR 4.962,95%CI 2.110~11.669)、淋巴脉管间隙浸润(OR 2.279,95%CI 1.190~4.363)、宫体浸润(OR 2.124,95%CI 1.115~4.047)、输卵管转移(OR 6.429,95%CI 1.473~28.063)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中,FIGO临床分期Ⅱ期、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体浸润、输卵管转移的子宫颈腺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应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摘要 [2653] PDF
全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和阴腹联合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并发症的比较 陈礼全;张晓薇;梁雪早;王苏;林晓婷;徐丽珍; 2020,36(8):610-614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和阴腹联合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因"阴道穹隆脱垂"行全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的38例患者(全腹腔镜组)和因"子宫阴道脱垂"行"阴腹联合"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的161例患者(阴腹联合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全腹腔镜组及阴腹联合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出血量59.2±37.9 ml vs 74.8±45.4 ml,手术时间74.47±8.4分钟vs 107.6±6.5分钟,术后停留导尿管时间2.3±1.0天vs 2.3±0.9天,术后住院天数5.6±1.6天vs 5.5±1.8天,两组间术后停留导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腔镜组及阴腹联合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术中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为:发热2.6%vs 1.2%,尿潴留7.9%vs 5.6%;远期并发症为网片相关并发症5.3%vs 5.0%。两组间术后病率、尿潴留发生率及网片相关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相比,阴腹联合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并没有增加围手术期感染率及网片相关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摘要 [2501] PDF
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王雅迪;于风胜;刘海梅;于啸;孙业武;王言奎; 2020,36(8):615-620 目的:比较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探讨影响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及辅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初治的135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79例子宫浆液性癌(USC组)、15例透明细胞癌(CCC组)、17例癌肉瘤(CS组)和24例混合细胞腺癌(MCA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①4组患者在年龄≥60岁、绝经、肿瘤大小、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大网膜转移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USC组、CCC组、CS组和MCA组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63.1%、79.4%、37.6%、87.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期患者术后行单纯化疗、化疗联合放疗和无治疗组的5年OS分别为94.4%、100.0%、58.1%,不同治疗方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2组患者的预后均明显优于无治疗组(P<0.05)。③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筛选后,深肌层浸润(HR 1.833,95%CI 1.017~3.306)、分期(HR 1.763,95%CI 1.324~2.347)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HR 1.340,95%CI 1.065~1.686)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所差异,对于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临床上应重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切除以及术后辅助个体化的放化疗。
摘要 [2690] PDF
Smad3在未足月胎膜早破中的表达及其影响羊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路路;尹楠林;刘政;漆洪波; 2020,36(8):621-625 目的:探讨Smad3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胎膜中的表达情况,Smad3对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在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例PPROM孕妇(PPROM组)和15例正常足月孕妇(对照组)的胎膜组织,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比较胎膜组织中的Smad3和磷酸化Smad3(p-Smad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Smad3在胎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免疫荧光法检测p-Smad3在人羊膜上皮细胞系(WISH)中的表达及定位WISH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及SIS3抑制剂组;Smad3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SIS3处理WISH细胞后,利用Edu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p-Smad3/Smad3在PPROM组的蛋白相对表达量(1.248±0.140)明显低于对照组(1.579±0.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胎膜组织中p-Smad3主要表达于羊膜上皮细胞和绒毛膜滋养细胞,且在WISH细胞中p-Smad3主要表达于细胞核;③SIS3抑制剂组WISH细胞的增殖能力[(39.094±5.142)%]明显低于对照组[(58.249±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SIS3抑制剂组细胞凋亡水平[(9.623±1.645)%]相较于对照组[(5.080±0.276)%]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Smad3水平的降低分别导致cleaved caspase-3蛋白(0.629±0.038 vs 1.084±0.057)和BAX蛋白(0.856±0.052 vs 1.387±0.079)上调,以及BCL-2蛋白下调(0.997±0.048 vs 0.736±0.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mad3蛋白水平的降低可能通过抑制羊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而参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下调BCL-2的表达相关。
摘要 [2522] PDF
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干预效果研究 颜秀敏;刘凯亮;高心雨;钟兴明;韦相才; 2020,36(8):626-63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氯化钠对照组13只,PCOS模型组52只。PCOS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将PCO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低剂量(150 mg/kg)大豆异黄酮组和高剂量(250 mg/kg)大豆异黄酮组,每组13只。持续灌胃给药干预21天,期间氯化钠对照组、PCOS模型对照组均以1 ml/100 g 0.9%氯化钠液灌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激素及IL-1β、IL-18炎症因子水平;qRT-PCR检测卵巢组织中IGF-1和AR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处理后,二甲双胍组、低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和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均可恢复大鼠发情周期;3组的体质量、血糖、睾酮(T)、抗苗勒管激素(AMH)、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IL-1β和IL-18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而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升高(P<0.05);卵巢组织中IGF-1表达水平下降(P<0.05);两种剂量大豆异黄酮组与二甲双胍组体质量和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血清LH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IL-1β和IL-18水平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降调卵巢中AR表达(P<0.05),而高剂量组表现为AR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与二甲双胍干预PCOS可以取得同等的降体质量和血糖的作用,250 mg/kg剂量和150 mg/kg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均可改善PCOS大鼠体内激素紊乱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正常代谢,250 mg/kg剂量大豆异黄酮有更显著的抗炎作用,但会上调卵巢组织中AR表达,进而有加重高雄激素血症的可能。
摘要 [3319] PDF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妊娠风险 谢敏;马骏楠;朱天颖;于圣南;马润玫; 2020,36(8):631-636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妊娠风险。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资料完整的39640例无剖宫产史的单胎活产(≥孕28周)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初产妇34752例,无剖宫产史经产妇488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PSM对两组孕妇的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采用χ~2检验比较PSM前后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母儿并发症风险及其孕期管理重点。结果:①12年间经产妇比例由10.6%上升至35.2%,高龄经产妇比例由2.1%上升至11.5%。②相比初产妇,无剖宫产史的经产妇中子痫前期、GDM、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转入ICU、早产、新生儿体质量异常、5分钟Apgar评分<7分及新生儿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OR>1,P<0.001)。③经1∶1 PSM,配对后两组共计纳入产妇各2914例,匹配后L1 measure统计量为0.331,小于匹配前的0.477,匹配良好。匹配后,无剖宫产史经产妇仅早产风险(OR 1.40,95%CI 1.18~1.67)及新生儿死亡率(OR 1.88,95%CI 1.00~3.52)风险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娩间隔≥10年者早产风险也增加(OR 1.96,95%CI 1.53~2.50,P<0.001)。结论:无剖宫产史经产妇的早产(尤其是分娩间隔大于10年以上者)及新生儿死亡的风险增加。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随着高危经产妇的增加,应重视对无剖宫产史经产妇早产的监测和防治。
摘要 [2547] PDF
短篇报道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1例 曾费天之;刘大伟;郭朋;夏梦;何勉; 2020,36(8):637-638 <正>1病例报告患者,45岁,因右下肢肿痛1~+个月,胸闷3天于2018年7月27日入本院。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肿痛,于当地医院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遂住院行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60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2周后症状好转出院。患者出院后未继续规律抗凝治疗,3天前再次出现右下肢肿痛,伴胸闷、咳嗽,有痰不易咳出,遂于我院急诊就诊,血气分析无明显异常,无发热、头痛、咯血、胸痛等表现,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示右下肢多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
摘要 [2811] PDF
卵巢伴少量性索成分的间质肿瘤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例 周凯;尹丽英;邹忠文; 2020,36(8):639-640 <正>1病例报告患者,68岁,因宫腔镜术后4个月,阴道流血1个月于2018年9月16日入我院。4年前于外院行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服用孕酮21天停药后,出现阴道流血6天,自行血止,后患者无阴道流血,未复查。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少量流血,色暗红,点滴状,淋漓不尽,伴下腹痛及腰痛,无阴道排液等症状。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畅,阴道内见少量活动性出血来自宫腔,子宫正常大小,双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行阴式彩超检查: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轮廓清晰光滑,内回声均匀,内膜厚0.9 cm,回声欠均匀。双附件区及其周围
摘要 [2858]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