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
临床病案讨论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综述与讲座
论著与临床
孕中期子宫颈弹性应变率联合子宫颈前角超声测量对早产的预测价值 张晓娇;陈慧月; 2022,38(4):274-277 目的:通过经阴道超声测量孕中期孕妇子宫颈弹性应变率(ESR)及子宫颈前角(ACA),探讨二者联合对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20年6~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超声检查的102例足月产孕妇(足月组)和28例早产孕妇(早产组)的临床资料。于孕16~28周采用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测量ESR[子宫颈内口弹性应变率(IESR)、子宫颈外口弹性应变率(EESR)、子宫颈整体弹性应变率(TESR)]及ACA,比较足月组与早产组ESR及ACA的差异,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单一及联合子宫颈参数预测早产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早产组IESR、TESR、ACA高于足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E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ESR、TESR以及ACA单独预测早产的AUC分别是0.836、0.696、0.744,采用AUC较大的IESR联合ACA联合预测早产的AUC最大为0.874,最佳截断值IESR为0.08 kpa,ACA为108.9°,敏感度为92.86%,特异度为74.51%。结论:ESR和ACA可用于预测早产,IESR联合ACA对早产的预测价值大,优于单一子宫颈参数预测。
摘要 [1095] PDF
子宫颈非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宋志双;段莹莹;李美燕;王雅迪;尤敏;王福玲; 2022,38(4):278-282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子宫颈非鳞状细胞癌(UCN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影响UCNS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4年3月至2019年3月初次治疗的295例ⅠA2~ⅡA2期(2009 FIGO) UCN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244例子宫颈腺癌(AC组)、29例子宫颈腺鳞癌(ASC组)、16例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组)和6例子宫颈透明细胞癌(CCC组)的临床特征,295例患者中242例随访信息完整,其中AC组197例,ASC组24例,NEC组15例、CCC组6例,比较分析其预后。结果:(1)4组患者在术前术后病理相符、肿瘤分化、脉管浸润、FIGO分期、辅助治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AC组、ASC组、NEC组、CCC组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76.20%、75.80%、58.00%、100.00%,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次> 2次、肿瘤最大直径> 4 cm、子宫颈浸润深度> 1/2、脉管癌栓浸润、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不同辅助治疗方案与子宫颈非鳞癌预后有关;(3)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得出子宫颈深肌层浸润、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UCN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UCN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所差异,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在诊疗方面需给予个体化方案,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摘要 [895] PDF
双胎妊娠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系统模型的建立 唐慧;杨微涛;李寒梅;李丹; 2022,38(4):283-286 目的:建立双胎妊娠孕妇产后出血的预测评分模型,分析此评分系统的产前预测作用,以指导临床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双胎产后出血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产妇763例,回顾性分析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对筛选出的高危因素影响权重量化评分,赋值后建立基于高危因素的双胎妊娠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系统,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此评分系统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并确定界值。结果:(1)产前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B超估重(双胎儿体质量和)、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6个产前变量对双胎妊娠产后出血具有明显影响。(2)对这些产前高危因素影响权重进行量化,构造出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系统,根据评分值分为0~14分组、15~25分组、26~60分组3组。0~14分组产后出血率低(0),26~60分组产后出血率较高(35.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绘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对应界值为25分,在此临界值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3和0.813。结论:孕妇年龄、孕期体质量增加、产前BMI、双胎儿体质量和、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影响双胎妊娠孕妇产后出血的产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后,总分达25分产后出血率明显增高。
摘要 [964] PDF
孕早期胎儿生长受限与孕晚期胎儿生长受限的相关性研究 高云鹤;郑海清;陈乔珠;何耀娟; 2022,38(4):287-291 目的:探讨孕早期胎儿生长受限(FGR)与孕晚期FGR的相关性,为FGR的早期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共9637例,计算孕早期(孕10+0~13+6周)顶臀径Z评分,<-1分定义为孕早期FGR组,≥-1为孕早期非FGR组,分析孕早期FGR与孕晚期FGR的相关性,并根据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孕晚期FGR477例,发生率为4.9%。调整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产史、受孕方式、PAPP-A MoM、β-hCG MoM、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和是否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孕早期FGR组发生孕晚期FGR的风险是孕早期非FGR组的1.88倍(95%CI 1.51~2.34);在无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中,孕早期FGR组发生孕晚期FGR的风险是孕早期非FGR组的1.73倍(95%CI 1.37~2.19);而在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中,孕早期FGR组发生孕晚期FGR的风险是孕早期非FGR组的3.81倍(95%CI 1.97~7.39)。结论:孕早期FGR与孕晚期FGR发生风险增加相关,在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中这种关联更强,应重点关注孕早期顶臀径低于同孕龄的孕妇,以预防或早期发现孕晚期FGR。
摘要 [849] PDF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应用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优质胚胎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刘尧芳;王芳;黄桂英;范凌晔; 2022,38(4):292-295 目的:探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优质胚胎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应用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POS)行体外受精/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的DO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获得优质胚胎分为2组:优胚组、无优胚组,比较组间因素差异。结果:共纳入195例患者,平均年龄38.47±5.43岁,不孕年限6.62±5.40年,抗苗勒管激素(AMH) 0.58±0.41 ng/ml。优胚组AMH水平(0.63±0.39 ng/ml)、扳机日雌二醇(E2)水平(3928.86±2725.24 pmol/L)、获卵数(3.55±2.24个)、MⅡ卵数(3.34±2.14个)及2PN数(2.61±1.74个)显著高于无优胚组,而扳机日黄体生成素(LH)水平(2.57±1.72 U/L)显著低于无优胚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PN数是无优质胚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 9.143,95%CI 3.182~26.271,P=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PN率与优胚率显著正相关(r=0.626,P=0.000)。结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采用PPOS方案促排卵,2PN数和2PN率为优质胚胎形成的显著相关因素。
摘要 [827] PDF
维生素D及其代谢相关基因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刘丽;刘素新;刘翠莲;王言言;霍琰; 2022,38(4):296-300 目的:探讨维生素D(Vit D)及其代谢相关基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选择于本院行择期剖宫产的孕晚期单胎GDM孕妇41例为GDM组;另选择同期正常妊娠择期剖宫产单胎孕妇40例为对照组,在手术前采集母血,术中胎儿分娩后留取脐带血和胎盘组织。利用比色法测定空腹血糖(FPG);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母血、脐血血浆Vit D水平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 ELISA法检测母血、脐血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水平;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B)测定Vit D代谢相关基因24羟化酶(CYP24A1)、1α羟化酶(CYP27B1)、VDBP mRNA及蛋白在胎盘组织的表达;并对母血、脐血Vit D及其代谢相关基因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GDM组母血Vit D缺乏患者比例(87.8%)显著高于对照组(65.0%),Vit D充足患者的比例(0)明显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GDM组母血及脐血的Vit 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GDM组母血VD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脐血VDBP水平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3)GDM组与对照组相比,胎盘组织CYP24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 <0.05); CYP27B1、VDBP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降低(P <0.05)。(4)母血Vit D水平在两组中均与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胎盘组织CYP24A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 <0,P <0.05),而与脐血Vit D及胎盘组织CYP27B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 0,P <0.05);母血Vit D水平与胎盘组织VDBP mRNA及蛋白在GDM组呈正相关(r> 0,P <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能通过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和增加胰岛素抵抗参与GDM的发病。GDM孕妇胎盘组织Vit D分解基因(CYP24A1)表达的增加和合成基因(CYP27B1)及VDBP表达的降低可能是母血Vit D和脐血Vit D水平较低的原因。
摘要 [946] PDF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体外受精促排卵中促甲状腺素异常增高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冯帆;张霖;朱大林;倪亚莉;胡颋;马莹;许思娟;刘佳;刘月英; 2022,38(4):301-304 目的:观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患者在体外受精(IVF)促排卵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不同程度升高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拟IVF且TSH> 4.0 m IU/L患者(428例)给予左甲状腺素(LT4) 25~100μg治疗,待TSH <2.5 m IU/L后进入超促排卵周期,定期监测TSH。根据扳机后次日TSH的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A组(TSH <2.5 m IU/L,135例)、B组(2.5 m IU/L≤TSH <4.0 m IU/L,149例)、C组(4 m IU/L≤TSH <8 m IU/L,84例)、D组(TSH≥8 m IU/L,60例)。比较4组患者的助孕及妊娠结局。结果:4组患者的获卵数、MII卵率、2PN率、优质胚胎率、可利用胚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新鲜周期中,4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周期(FET)中,D组与其他3组比较,活产率降低,流产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CH患者促排卵中,TSH <8 m IU/L不影响妊娠结局,但TSH≥8 m IU/L时可能降低FET周期的活产率,增加流产率。
摘要 [1006] PDF
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在子宫颈癌进展期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谭柳;楚阿兰;杨瑜;刘宗文; 2022,38(4):305-309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进展期患者二线及二线以上应用安罗替尼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线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入组43例患者,单用组(n=13)患者接受安罗替尼单药治疗,联合组(n=15)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化疗组(n=15)患者接受单纯化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分析探讨患者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截止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失访,3组患者疾病控制率(D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DCR显著受益(93.33%vs 40.00%,P=0.005)且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延长(8.5个月vs 4.0个月; HR 0.29,95%CI 0.12~0.69,P <0.001),联合组较单用组中位PFS也显著延长(8.5个月vs 4.6个月; HR 0.45,95%CI 0.18~1.10,P=0.037)。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级和2级,包括高血压、贫血和乏力,3级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单用组1例,联合组2例)和贫血(联合组2例),无更高级别不良反应发生。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子宫颈癌患者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良好。
摘要 [896] PDF
不同的妊娠间隔时间与高龄经产妇妊娠结局的关系 曾敏;万瑶;李彬彬;李军英;徐敏娟; 2022,38(4):310-315 目的:探讨高龄经产妇不同妊娠间隔时间与妊娠结局(妊娠合并症、分娩并发症、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高龄经产妇(其预产期年龄≥35岁) 20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距上次妊娠间隔时间进行分组:A组(2~5年)97例、B组(6~9年) 63例、C组(≥10年) 45例。收集孕妇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产程长短、分娩并发症、新生儿转科率及Apgar评分。比较各组妊娠结局的差异,以A组为对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妊娠间隔时间长短发生不同妊娠结局的风险。ROC曲线评估妊娠间隔时间预测发生不同妊娠结局的敏感性。结果:(1)A组、B组、C组经产妇的妊娠合并症、分娩并发症、第一产程时间、新生儿转科率和新生儿窒息程度整体上存在显著差异,A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最低,随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2)以A组作为参照,B组和C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等结局的风险明显增加(P <0.05);加入年龄去除混杂因素后,与A组相比,B组发生胎膜早破(OR 2.35,95%CI 1.83~5.25,P=0.021)、胎盘早剥(OR 6.77,95%CI 3.46~12.73,P=0.000)的风险明显增加,C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OR 3.86,95%CI 1.33~7.36,P=0.001)、胎膜早破(OR=6.92,95%CI 3.47~11.56,P=0.000),胎盘早剥(OR 12.88,95%CI 4.67~18.28,P=0.000)和新生儿窒息(OR4.82,95%CI 1.37~6.59、P=0.012)的风险显著增加。(3)ROC曲线表明,不同妊娠间隔时间预测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的敏感度分别为AUC=0.708,95%CI0.677~0.803; AUC=0.651,95%CI 0.556~0.683; AUC=0.606,95%CI 0.521~0.647; AUC=0.721,95%CI 0.681~0.788。结论:高龄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随着妊娠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长妊娠间隔(6~9年、≥10年)是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
摘要 [961] PDF
短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