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应用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叶明侠;李震;孟元光; 2023,39(10):721-724 <正>早在500年前,伟大的意大利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列奥纳多·达·芬奇在他的手稿上画出了人类第1个机器人的设计图。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已经完成了近千万台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手术系统如今在妇产科正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适应证已经从早期的附件手术、子宫切除等简单手术拓展到了几乎所有妇产科手术操作。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方兴未艾。我们有必要一并回顾它的前世,了解它的今生,展望它的未来。
摘要 [539] PDF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优势及技巧 林珊珊;范江涛; 2023,39(10):724-727 <正>自2005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了达芬奇手术系统在妇科手术的应用后,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该系统凭借其固有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医患的欢迎。目前,除了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手术系统外,国内外还有多种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研发中,部分系统已经获批临床应用。1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手术的应用优势妇科手术需要在深且狭窄的盆腔内完成,传统腹腔镜在复杂妇科手术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震颤滤除、内腕转功能器械、
摘要 [461] PDF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手术中的相关并发症及防治 刘亚芬;李悦;纪妹; 2023,39(10):727-729 <正>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妇科手术以来,因其三维立体的高清手术视野、可腕转的手术器械、滤过人手颤抖、术者手术舒适度增加等优势[1]广受妇科手术医生的青睐,目前已被应用于妇科各类手术中。随着机器人手术量的增加,临床应用过程中观察到了各种近远期并发症。笔者团队结合自身经验对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手术中的相关并发症及防治讨论如下。1 机器人手术系统特有的并发症机器人手术系统由医生操作控制台、机械臂系统和3D视频成像系统组成,
摘要 [432] PDF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及优势 刘颖蔚;杜凯玟;唐均英; 2023,39(10):730-732 <正>机器人手术在全球已广泛应用于各外科系统如泌尿外科、妇科、普通外科、胸外科和头颈部手术等。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恶性肿瘤领域同样发展迅速,凭借清晰的三维视野、灵活的操作臂以及滤过震颤等优势为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提供了良好的设备背景。机器人手术提高了妇科手术的精准度和技巧,可以达到精准的解剖及精细的缝合,逐渐在国内外妇科肿瘤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妇科3大恶性肿瘤,下面就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主要肿瘤中的应用分别阐述。
摘要 [475] PDF
单孔腹腔镜机器人在妇科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张可欣;孙大为;任常; 2023,39(10):732-735 <正>腹腔镜手术理念起源于19世纪中期,其历史发展主要得益于内窥镜技术进步,从而彻底改变了现代外科手术思维和实践,目前已成为许多妇科良恶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作为传统腹腔镜手术的延续,单孔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平台的引入极大改变了妇科手术格局。1 腹腔镜手术历史发展自人体腹腔镜检查报道后,腹腔镜技术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关注和探讨。此后,利用二氧化碳(CO2)获得腹腔积气、斜向(135°)镜头系统及双套管技术、Veress针、玻璃纤维照明技术、
摘要 [583] PDF
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应用及价值 罗曼文;刘艳燕;张蔚; 2023,39(10):736-738 <正>腹腔镜微创技术是现代外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用于妇科微创手术,使妇科腹腔镜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机器人手术广泛应用于妇科良性疾病中,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输卵管吻合术、骶骨阴道固定术等。本文将阐述近二十年内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优缺点,对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摘要 [523] PDF
机器人单孔手术在妇科领域的探索及优势 陈宇;郑莹; 2023,39(10):738-742 <正>单孔腹腔镜手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LESS)是目前最前沿、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技术,具有创伤最小、标本取出最安全快速、切口最美观无痕的手术方式,充分体现了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的发展理念。妇科LESS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经脐单孔腹腔镜和经阴道单孔腹腔镜。经脐单孔腹腔镜利用脐部这一人体天然瘢痕,让切口完美隐藏于脐窝内,术毕采用恰当的整形缝合技术重造脐部形态,既减少切口疝的发生又能满足美观的需求。
摘要 [456] PDF
临床病案讨论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综述与讲座
论著与临床
盆腔输卵管因素不孕且前次助孕失败患者再次冻融胚胎移植中应用GnRH-a的临床妊娠结局分析 郭春;冯桂梅;张潇潇;吕群;周敏; 2023,39(10):763-768 目的:探讨盆腔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助孕失败后,在冻融胚胎移植(FET)中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因盆腔输卵管因素不孕行FET且前次助孕失败的患者319例,根据FET周期中是否使用GnRH-a分为对照组(n=135)和GnRH-a组(n=18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妊娠和自然流产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按照子宫内膜厚度是否>8 mm和是否高龄(≥35岁)对患者进行再次分层,比较分层后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结果:(1)单因素分析提示GnRH-a组子宫内膜更厚,临床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更高(P<0.05),但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FET内膜准备方案中使用GnRH-a不是临床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428,P=0.142),是自然流产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499,P=0.024)。(2)分层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子宫内膜厚度>8 mm且年龄<35岁患者中,GnRH-a组临床妊娠率(64.28%vs.50.00%,P<0.05)和自然流产率(30.86%vs.14.29%,P<0.05)更高。结论:对于盆腔输卵管因素不孕且有助孕失败史的患者,GnRH-a未提高患者的活产率,且自然流产率增加。
摘要 [465] PDF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在巨大子宫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张婷;纪妹;赵曌;何南南;李悦;赵施旖; 2023,39(10):769-774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子宫切除术(RH)与传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TLH)在巨大子宫切除中的临床疗效,以探讨相关临床经验和机器人手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1月至2021年11月完成的因良性疾病导致的巨大子宫并接受RH或TLH共8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H组374例、TLH组43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近远期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及其在大子宫人群(子宫体积为孕12~16周)和超大子宫人群(子宫体积大于孕16周)中相关指标的比较。结果:(1)与TLH组相比,虽然RH组子宫体积较大、腹部手术史发生率较高、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输血率降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术中转变手术方式的病例。近期术后并发症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最高(3.20%,26/813),远期术后并发症中,淋巴潴留囊肿发生率最高(1.11%,9/813)。(2)在大子宫人群中,与TLH组相比,虽然RH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中输血率降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超大子宫人群,与TLH组相比,RH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余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巨大子宫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腹腔镜相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有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快等优势。此外,子宫体积的增大并未对手术并发症造成显著影响。
摘要 [467] PDF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应用生长激素的疗效及子宫内膜生长激素受体和雌激素α受体的表达 李颖颖;张林东;张钦山;王媛媛;王智霆;封全灵; 2023,39(10):775-779 目的:探讨中重度宫腔粘连(IUA)患者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应用生长激素(GH)的疗效,并检测中重度IUA患者与正常者子宫内膜GH受体(GHR)、雌激素α受体(ER-α)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采用美国生育协会(AFS)评分系统诊断为中重度IUA并行TCRA术成功分离,术后有生育要求并愿意随访的患者67例。根据术后是否使用GH,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35)和GH组(n=32)。术后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内膜恢复情况、AFS评分变化情况、月经改善情况、宫腔形态恢复情况、再粘连率、术后6个月妊娠率。随机选择67例患者中18例作为粘连内膜组,另外选择本院同期非IUA患者18例作为正常内膜组,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中GHR、ER-α的表达差异。结果:(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GH组子宫内膜厚度更大(6.55±0.77 mm vs.5.46±0.46 mm),手术前后子宫内膜差值较大(2.77±0.81 mm vs.1.76±0.75 mm),AFS评分更低(1.34±0.31分vs.2.43±0.44分),AFS评分差值更大(6.69±2.15分vs.5.46±2.63分),月经改善有效率更高(87.50%vs.77.14%),宫腔形态恢复有效率更高(90.63%vs.8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粘连率和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GH组各自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AF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内膜组比较,粘连内膜组子宫内膜GHR表达更低(0.0125±0.0060 vs.0.0248±0.0072)、ER-α更高(0.1342±0.0680 vs.0.0588±0.02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H应用于中重度IUA患者TCRA术后有积极作用,中重度IUA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中GHR、ER-α的表达水平有差异,为IUA术后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摘要 [477] PDF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戴佳旸;郭璐;王圆圆;孔祥; 2023,39(10):780-786 目的:评价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报告CSD发生率或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同时查阅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和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涉及5个国家6401例产妇,其中CSD患者17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SD整体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发生率、6个月及以上发生率分别为32%(95%CI 0.23~0.41)、33%(95%CI 0.25~0.42)、22%(95%CI 0.12~0.32),剖宫产次数增加(OR 3.65,95%CI 2.57~5.17)、产程延长(OR 1.73,95%CI 1.14~2.62)、胎膜早破(OR 2.93,95%CI 2.10~4.10)、子宫后位(OR 5.48,95%CI 3.05~9.84)、贫血(OR 3.32,95%CI 2.01~5.49)、胎数增加(OR 2.31,95%CI 1.09~4.92)、围产期感染(OR 15.96,95%CI 6.55~38.88)、子宫单层缝合(OR 18.5,95%CI 1.84~185.70)是剖宫产术后C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CSD发生率较高,现有证据表明,剖宫产次数增加、产程延长、胎膜早破、子宫后位、贫血、胎数增加、围产期感染、子宫单层缝合均可能增加剖宫产术后CSD患病风险,医务人员应当更加重视易患CSD产妇的产后随访及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保障孕龄期妇女身心健康。
摘要 [588] PDF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浆脂质组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蔡琰钧;许雅娟;李晶晶;张淼;孙宗宗;王彪;班彦杰;欧阳钤;郝颖琪;吴博; 2023,39(10):787-791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的血浆脂质代谢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建档并分娩的30例妊娠合并甲减患者(病例组)和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分析两组孕妇脂质代谢谱的差异,并用KEGG富集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参与的关键通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验证特定差异代谢物。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孕妇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升高,新生儿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2)LC-MS/MS分析共鉴定出55个差异脂质代谢物,涉及甘油磷脂代谢、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和自噬等代谢通路(P<0.05);(3)采用多元变量统计分析,选取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为潜在生物标志物,ELISA验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LPC、PE水平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呈正相关,与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呈负相关,且PC与CRP水平呈正相关,LPC、PE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较高的PC、LPC、PE水平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胎膜早破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P<0.05)。结论:妊娠合并甲减的脂质代谢谱及代谢通路存在差异化表达,且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在疾病的诊治和机制探索中具有一定作用。
摘要 [471] PDF
孕晚期至产后6个月抑郁状态变化相关因素及其与纯母乳喂养的关联性研究 章柳宵;周旭;胡燕;洪翔;王蓓;于红; 2023,39(10):792-796 目的:探讨孕晚期至产后6个月抑郁状态发生变化的相关因素及其与纯母乳喂养行为的关联。方法: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产科门诊招募孕妇填写心理健康筛查问卷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孕晚期孕妇的抑郁状态,并在产后6个月开展电话随访,调查227例产妇产后抑郁状态及纯母乳喂养情况。根据分娩前后的抑郁状态分为4组:正常组(孕晚期和产后均不抑郁)106例,孕晚期抑郁状态组23例,产后抑郁状态组19例,持续抑郁状态组(孕晚期和产后均处于抑郁状态)7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产妇抑郁状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纯母乳喂养行为的关联。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孕晚期处于抑郁状态的孕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状态的风险升高(OR 19.162,95%CI 9.768~37.592,P<0.001)。(2)4组在职业、既往疾病史和家庭支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无工作的孕产妇持续处于抑郁状态的风险升高(OR>1,P<0.05);觉得家庭更加重视宝宝的孕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状态和持续抑郁状态的风险升高(OR>1,P<0.05)。(3)纯母乳喂养共165例(72.6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均显示,产后抑郁状态和持续处于抑郁状态的女性在产后6个月内进行纯母乳喂养的可能性明显下降(OR<1,P<0.05)。结论:孕晚期至产后6个月,无工作、觉得家庭更重视宝宝的孕产妇更容易出现抑郁状态,且抑郁状态会影响产后纯母乳喂养行为。在孕晚期干预孕妇心理健康问题或有利于降低产后抑郁状态的发生风险并提高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
摘要 [477] PDF
短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