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出版日期:2024-02-15
  

专题讨论

子宫肌瘤病因与预防
  娄诤;李春明;周坚红;  2024,40(2):81-84
<正>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其患病率与年龄有关,50岁女性子肌瘤患病率约为68%。子宫肌瘤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盆腔压迫、疼痛、不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约30%女性会出现严重症状,需药物或手术干预。在全球范围内,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占所有子宫切除的1/3~1/2,对女性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同时,子宫肌瘤的医疗支出也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的负担。
  摘要[838]  PDF
子宫肌瘤对生育力的影响及其围手术期保护
  周蓉;  2024,40(2):84-87
<正>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生率约为25%~40%[1]。作为一种女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它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有关,绝经后萎缩,高发年龄为30~50岁,几乎跨越整个生育期。众所周知,子宫是受精卵着床,胎儿孕育并分娩的重要生殖器官,子宫肌瘤的存在和处理无疑与生育关系密切,引起广泛的医患关注。本文就子宫肌瘤与女性生育力保护的临床问题做相关论述。
  摘要[714]  PDF
子宫肌瘤合并不孕症的干预对策
  王倩;崔孟颖;张萍;  2024,40(2):87-89
<正>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育龄期患病率可达25%以上,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月经改变、盆腔压迫及不孕等。子宫肌瘤在不孕症患者中的发病率为5%~10%不等,其中1%~4%为不孕的单一因素[1]。子宫肌瘤合并不孕症的治疗难度大、问题多、治疗意见不一,本文将对子宫肌瘤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干预策略做相关阐述,以供临床参考。1 子宫肌瘤与不孕症的关系子宫肌瘤对生育力的影响因肌瘤类型和大小而异。
  摘要[435]  PDF
子宫肌瘤保守手术后复发与防治
  杨舒皓;李亚;汪雯雯;  2024,40(2):89-92
<正>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育龄期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基于更多的患者对于保守手术的选择,子宫肌瘤保守术后远期高复发的问题俨然成为该领域焦点问题。子宫肌瘤保守手术包括高能聚焦超声、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等,本文就子宫肌保守手术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与评述。1 子宫肌瘤保守术后的复发难题及危害随着女性对于生育力保护的重视及身体完整性的追求,
  摘要[468]  PDF
子宫肉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及应用
  王五洋;栗妍;  2024,40(2):92-96
<正>子宫肌瘤存在恶变为子宫肉瘤的可能性,子宫肉瘤是一类罕见且预后不良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36/100000,多见于45~55岁女性,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异常阴道流血(56%)、盆腔肿块(54%)或盆腔疼痛(22%)等症状。广义上,子宫肉瘤分为间质型肿瘤和混合型上皮间质肿瘤。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报告[1],子宫肉瘤可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内膜间质肉瘤、腺肉瘤。子宫肉瘤恶性程度居妇科肿瘤之首,预后极差,
  摘要[537]  PDF
子宫肌瘤恶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杨子馨;郑莹;  2024,40(2):96-99
<正>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起源于子宫基层的富含细胞外基质的女性常见良性肿瘤。尽管子宫肌瘤与子宫平滑肌肉瘤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但有文献报道二者转录谱的相似性可证明子宫平滑肌肉瘤可以由先前存在的平滑肌瘤发展而来,也就是说子宫肌瘤存在恶变的可能性,并且即使是较小的子宫肌瘤也可能恶变为子宫肉瘤[1]。子宫肌瘤恶变指已存在的子宫肌瘤恶性变,子宫肌瘤恶变具有肌瘤组织与肉瘤组织共存的特征[2]。
  摘要[494]  PDF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杨如玉;韦雅婧;梁炎春;  2024,40(2):99-102
<正>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恶变极其罕见,其恶变类型主要为子宫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子宫肉瘤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比例约3%,而子宫平滑肌肉瘤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子宫肉瘤的40%[1]。子宫平滑肌肉瘤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阴道出血、分泌物增多等,疾病晚期患者同时伴有发热、贫血、盆腔包块浸润盆壁、全身衰竭等症状。子宫平滑肌肉瘤具有恶性度高、转移早、复发率高等特点,其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诊疗中误诊、
  摘要[541]  PDF

临床病案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移植前行卵巢冻存的病案讨论
  路攀;乔明静;陈雁南;李嘉恒;赵雪莲;任琛琛;  2024,40(2):103-105
<正>1 病历摘要患儿,10岁,因再生障碍性贫血5年,要求在骨髓移植前行卵巢组织冻存于2023年5月6日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5年前因发热于外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严重,后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环孢素胶囊和艾曲波帕片及补血药物对症治疗,并于外院定期复查。近1年来血小板计数下降明显,2月前先后2次输注血小板改善不明显。现因血小板计数反复明显降低,拟行骨髓移植。
  摘要[394]  PDF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子宫腺肌病三级管理专家共识
  王世宣;崔鹏飞;张金金;  2024,40(2):106-111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1]。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50岁育龄期女性,发病率为7%~23%,患病率可高达70%[2]。子宫腺肌病可导致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及不孕[3],危害女性身心健康,降低家庭幸福指数,增加公共卫生负担[4],甚至危及国家人口安全。子宫腺肌病具有慢性疾病特征[5],多因素和多环节参与其发生和发展,从出现症状到造成严重后果,
  摘要[721]  PDF
2023多囊卵巢综合征国际循证指南的解读与思考
  刘冬;黄薇;  2024,40(2):112-115
<正>2018年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国际循证指南[1]推出,该指南是基于循证证据对PCOS的诊断、心理、生活方式、生育和非生育五大方面进行了阐释,对解决临床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价值。2023年该指南再次更新[2],专家们针对PCOS临床问题,强调了改变临床实践的重大变更与新建议。总的来说,2023年指南的总体循证证据与建议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及增加。在诊断方面,将排卵障碍、临床或生化雄激素增多以及超声下多囊样卵巢(PCOM)作为诊断基础上,
  摘要[641]  PDF
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新诊断和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陈静红;尹如铁;  2024,40(2):116-121
<正>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三,死亡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在发达国家,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新增卵巢癌313959例,同年因本病死亡患者共207252例[1]。上皮性卵巢癌(EOC)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实体肿瘤。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于2023年10月发布了新诊断和复发性EOC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2]。本指南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证据和推荐水平从高到低分别为Ⅰ~Ⅴ级和A~E),
  摘要[608]  PDF

综述与讲座

LED光疗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史嘉欣;韩钦;吴章鑫;尚春亮;郭红燕;  2024,40(2):122-125
发光二极管(LED)光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物理治疗手段,可通过光照起到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的生长复制作用,减少炎症、水肿等发挥治疗作用。因其微创、可重复治疗、不易产生耐药性、副反应少等优点,同时与激光光源相比,LED具有环保耐用、高亮度低热量、成本低廉等优势,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未来女性生殖系统多种常见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通过LED光疗来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在临床及基础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在不断推广,尤其是在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慢性盆腔疼痛、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本文将对LED光疗目前在多种临床常见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640]  PDF
褪黑素与妇科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陈秋和;张林;苗娅莉;胡雅毅;  2024,40(2):126-129
卵巢癌、子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作为三大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并有上升趋势。随着医学发展,目前治疗手段还比较有限,亟须寻找新型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褪黑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分泌的色氨酸衍生物,其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诱导凋亡、调节免疫等多种途径在肿瘤的发生、进展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褪黑素参与调控三大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其有望成为抗癌治疗的新型药物,从而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本文将对褪黑素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妇科恶性肿瘤的潜在治疗策略和靶点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533]  PDF

论著与临床

IVF/ICSI-ET中胚胎实时监测系统与常规形态学评估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累积活产率分析
  成桂红;郑爱燕;丁洁;邹琴燕;许咏乐;朱蕊;王馥新;吴惠华;李红;孟庆霞;  2024,40(2):130-135
目的:分析胚胎实时监测(TLM)系统和常规形态学评估(CMA)在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中选择性单胚胎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初步探讨拉曼光谱分析胚胎培养液对临床妊娠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在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行IVF/ICSI-ET助孕的139例患者,随机分为TLM组和CMA组,分别选择最优胚胎行单胚胎移植(新鲜周期和复苏周期),患者第1次胚胎移植未获临床妊娠,则进行第2次,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的累积活产率和其他妊娠结局差异。同时收集IVF/ISCI受精后第3天胚胎培养液15μl,进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TLM组与CMA组的累积活产率、累积临床妊娠率、累积早产率、累积早期自然流产率、累积异位妊娠率、累积早产率、小于胎龄儿或大于胎龄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LM组新生儿性别比低于CM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培养液拉曼光谱分析预测临床妊娠率的准确度为67.21%。结论:在卵巢储备功能良好的年轻女性中,进行选择性单胚胎移植时TLM评估胚胎优势不明显,需警惕基于动力学参数的胚胎选择可能影响性别比。拉曼光谱分析胚胎培养液尚不能很好地预测胚胎的种植能力。
  摘要[417]  PDF
精子核DNA完整性测定方案的优化及其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刘居理;陈胜辉;杨丽娟;杨韦华;饶研文;章梦颖;张端军;  2024,40(2):136-140
目的:对现有精子核DNA完整性测定方案进行优化,并探讨其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8日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就诊的拟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194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男方的精液作为对照组(n=194),同一精液经双层密度梯度离心法优化处理后精子混合液作为观察组(n=194)。根据精子核DNA碎片率(DFI)测定结果将对照组及观察组各分为3个亚组,对照A组和观察A组:DFI<15%,对照B组和观察B组:DFI 15%~30%,对照C组和观察C组:DFI≥30%。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FI值及各亚组间的助孕及妊娠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DF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5±10.17)%vs.(18.56±11.54)%,P<0.05]。(2)6个亚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胚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亚组的妊娠率和着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A组、对照B组、观察A组、观察B组4组的临床妊娠率(均在65.00%以上)及着床率(均在50.0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C组(43.24%、31.67%)及观察C组(13.64%、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C组的临床妊娠率及着床率明显高于观察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液经优化处理后精子核DNA完整性可明显改善。两种不同检测方案在ART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当精液经优化处理后DFI≥30%时,对ART的不良妊娠结局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摘要[358]  PDF
第二产程高半卧位体位分娩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研究
  何丽蓉;徐萌艳;蔡锋成;  2024,40(2):141-145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高半卧位体位在硬膜外镇痛分娩初产妇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5月1日至7月30日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分娩的120例孕妇随机性的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第二产程采用仰卧位体位用力,研究组在第二产程采用仰卧位体位用力30分钟,未见胎头拨露时改为高半卧位体位用力。比较不同分娩体位对硬膜外镇痛分娩初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长、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会阴损伤情况、分娩用力经验感受及分娩控制感的影响,比较新生儿窒息的情况。结果:研究组宫口开全至胎头拨露时长、宫口开全至胎头着冠时长、第二产程时长均短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会阴切开率和会阴Ⅱ级裂伤率低于对照组;产时+产后2小时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分娩体验感及分娩控制感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分钟Agpar评分与5分钟Agpar评分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下高半卧位体位的应用可以促进阴道自然分娩,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减少会阴损伤情况,减少产后出血量,有较正向的分娩用力经验感受,可以增加分娩控制感。
  摘要[379]  PDF
羽扇豆醇调节PI3K/AKT/mTOR通路介导的自噬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满孝蕊;玄鸿雁;李增云;聂文文;  2024,40(2):146-152
目的:探讨羽扇豆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介导的自噬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测定0、10、25、50、70、90μmol/L羽扇豆醇处理后人子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增殖率,筛选出合适的羽扇豆醇作用浓度。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羽扇豆醇低剂量组、羽扇豆醇高剂量组、740 Y-P组(PI3K激活剂)、羽扇豆醇高剂量+740 Y-P组,以羽扇豆醇和740 Y-P分组干预后,采用单丹磺酰戊二胺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HeLa细胞自噬空泡生成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HeLa细胞自噬及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羽扇豆醇低剂量组、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羽扇豆醇高剂量+雷帕霉素(Rapa)、羽扇豆醇高剂量+3-甲基腺嘌呤(3-MA)组,以羽扇豆醇、Rapa和3-MA分组干预后,采用MTT实验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eLa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各组HeLa细胞凋亡情况;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HeLa细胞侵袭情况;免疫印迹检测各组HeLa细胞增殖、凋亡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羽扇豆醇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细胞自噬空泡相对含量、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II/LC3I、苄氯素1(Beclin-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降低(P<0.05);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细胞自噬空泡相对含量、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相比羽扇豆醇低剂量组升高(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740 Y-P组细胞自噬空泡相对含量、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升高(P<0.05)。与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相比,羽扇豆醇高剂量+740 Y-P组细胞自噬空泡相对含量、LC3II/LC3I、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5),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羽扇豆醇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率、侵袭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B细胞淋巴瘤2(Bcl-2)、波形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凋亡率、Bcl-2相关x蛋白(Bax)、闭锁小带蛋白1(ZO-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率、侵袭数、PCNA及Bcl-2、波形蛋白表达相比羽扇豆醇低剂量组降低(P<0.05),凋亡率、Bax、ZO-1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羽扇豆醇高剂量组相比,羽扇豆醇高剂量+Rapa组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率、侵袭数、PCNA及Bcl-2、波形蛋白表达升高(P<0.05),凋亡率、Bax、ZO-1蛋白表达降低(P<0.05);羽扇豆醇高剂量+3-MA组细胞增殖率、集落形成率、侵袭数、PCNA及Bcl-2、波形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Bax、ZO-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羽扇豆醇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诱导保护性自噬,从而促进子宫颈癌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和侵袭,激活自噬可减弱羽扇豆醇对子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作用。
  摘要[393]  PDF
眼动脉多普勒超声指标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关系的荟萃分析
  代莉;魏晓红;廖灵蕴;尹杨雪;徐琴;谢双双;周容;  2024,40(2):153-158
目的:荟萃分析眼动脉多普勒超声各项指标与子痫前期(PE)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中系统检索1995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相关的文献。纳入PE、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和健康孕妇眼动脉多普勒超声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第二个峰值流速与初始峰值流速的比值(PR)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作为汇总分析方法,用I2值评估异质性。采用具有95%CI的标准化均数差(SMD)来评估眼动脉多普勒超声指标与PE患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进行荟萃分析。与PE患者相比,sPE患者的PI值降低(SMD-0.56,95%CI-0.92~-0.20,P=0.000),EDV值升高(SMD 0.47,95%CI 0.12~0.83,P=0.028)和PR值升高(SMD 0.96,95%CI 0.13~1.78,P=0.023)。但PE和sPE患者之间PSV值和RI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P=0.626)。结论:眼动脉多普勒超声指标(PI、EDV和PR)可能有助于识别PE发展(特别是鉴别sPE),进而帮助临床医生尽早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摘要[377]  PDF

短篇报道

子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盆腔侧壁放疗相关间叶源性软组织肉瘤1例
  张灿;张国楠;王登凤;余健;徐世强;石宇;  2024,40(2):159-160
<正>1 病例报告患者,53岁,因子宫颈癌外院术后放化疗后14年+,发现盆腔包块2天,于2021年5月24日在本院就诊。14年前患者因子宫颈低分化鳞癌ⅡA期(FIGO 2009)于外院就诊,并行经腹广泛性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完成6周期化疗(具体不详),25次盆腔外照射(1.8 Gy/f)及后装放疗4次(高度危险临床靶区:6 Gy/f, 中度危险临床靶区:5 Gy/f),末次放疗时间为2006年12月。
  摘要[444]  PDF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