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 主管: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
  • 协办:四川省医学会
              四川省医师协会
              四川省护理学会
  • 出版单位:实用妇产科杂志编辑部
  •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玉林南街
      2号附3号
  • 邮编:610041
  • 电话:028-86131263(稿件咨询)
  • 邮箱:jpog1985@163.com
  • 主编:赵霞
  • 编辑部主任:王刚
  • 编辑部副主任:肖尧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3-6946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51-1145/R
  • 印刷:四川新华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 国内发行:四川省报刊发行局
  • 海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 邮箱,100048)
  • 国外发行代号:M3279
  •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62-44
  • 定价:每册20元 全年240元
  • 广告发布登记编号:川广登字[2020] 0007号
友情链接
更多>>
    《实用妇产科杂志》
    • 主管: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
    • 协办:四川省医学会
                四川省医师协会
                四川省护理学会
    • 主编:赵霞
    • 编辑部主任:王刚
    • 编辑部副主任:肖尧
    • ISSN: 1003-6946
    • CN: 51-1145/R
    • 邮发代号:62-44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2025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4-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 专题讨论
  • 2023FIGO新分期对子宫内膜癌诊治决策的影响
    程傲霜;林仲秋
    2025.41(4):265-268[摘要][PDF  0K]()[HTML]

  • 2023FIGO新分期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决策的改变及挑战
    彭鸿灵;郑莹
    2025.41(4):268-271[摘要][PDF  0K]()[HTML]

  • 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诊治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高敏;宋坤
    2025.41(4):271-275[摘要][PDF  0K]()[HTML]

  •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陈晓军
    2025.41(4):275-278[摘要][PDF  0K]()[HTML]

  • 晚期和复发子宫内膜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的应用进展
    程星翰;杨隽钧;向阳
    2025.41(4):279-282[摘要][PDF  0K]()[HTML]

  • 微创技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
    刘开江
    2025.41(4):282-285[摘要][PDF  0K]()[HTML]

  • 遗传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管理策略
    周静怡;王建六
    2025.41(4):285-287[摘要][PDF  0K]()[HTML]

  • 临床病案讨论
  •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治疗病案讨论
    尹苑麟;郑莹;彭诗意;陈思敬;杨帆;刘舰鸿
    2025.41(4):288-291[摘要][PDF  0K]()[HTML]

  • 指南解读与专家共识
  • 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专家共识(2025 年版)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科阴式手术专业委员会
    2025.41(4):292-297[摘要][PDF  3395K](1)[HTML]

  • 2024年《欧洲妇科内镜学会关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实践共识》解读
    李凡琳;郑莹;刘舰鸿
    2025.41(4):298-301[摘要][PDF  0K]()[HTML]

  • 综述与讲座
  • 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非整倍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周欣蓉;马翔
    2025.41(4):302-306[摘要][PDF  0K]()[HTML]

  • 扩大盆腔内侧壁切除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崔莹文;邹若瑶;尧良清
    2025.41(4):307-311[摘要][PDF  0K]()[HTML]

  • 论著与临床
  • 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的免疫浸润特征分析
    郭晶晶;李婷;王历;罗丽莎;肖雪
    2025.41(4):312-318[摘要][PDF  0K]()[HTML]

  • 双胎妊娠孕16~24周子宫颈长度对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
    胡青;刘宏艳;廖华;邓春艳;余海燕
    2025.41(4):319-324[摘要][PDF  0K]()[HTML]

  • 淋巴结转移数目与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南颖;王晓萌;钟文芳;宋玮琦;黎志强;任娇娇;陈春林;毛琛
    2025.41(4):325-330[摘要][PDF  0K]()[HTML]

  • 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及血栓弹力图应用价值分析
    顾鸿旭;米春梅;李慧静;陈姝丹
    2025.41(4):331-335[摘要][PDF  0K]()[HTML]

  • DH3-HPVDNA与AptimaHPVE6/E7mRNA检测在子宫颈病变中的对比研究
    顾雨佳;吕炳建
    2025.41(4):336-340[摘要][PDF  0K]()[HTML]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保守性手术后复发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于淼;赵金钗;金环宇;周琮宇;张琳;杜彦芳
    2025.41(4):341-345[摘要][PDF  0K]()[HTML]

  • 子宫肌电图对先兆早产孕妇使用宫缩抑制剂后发生早产的预测
    黄强;姜飞洲;侯文杰;何磊磊;于坤;陈丽;顾益惠;张靖童;张跃明
    2025.41(4):346-350[摘要][PDF  0K]()[HTML]

  • 短篇报道
  • 子宫颈小圆细胞未分化肉瘤1例
    鲍丽伊;蔡志福;王健理;李状;刘乃榕;杜佳园;苏金秋;余耀杰;王鹤
    2025.41(4):351-352[摘要][PDF  0K]()[HTML]

  • 2023FIGO新分期对子宫内膜癌诊治决策的影响
    程傲霜;林仲秋
    子宫内膜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在全 球范围内发病率仍在上升。 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 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第 2 位[1] 。 子 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判断 患者生存预后并指导后续辅助治疗方案。 国际妇产 科联盟( FIGO) 制定的分期标准,被广泛采纳用于规 范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 自 2009 年 FIGO 分期更 新以来,得益于大量临床数据累积和生物信息学分 析,对肿瘤异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宫内膜癌不 同的病理分子特征和生物学行为与其不同的预后结 局密不可分。 2013 年,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的肿瘤分子特征分析,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了 4 种分子 亚型,后考虑临床适用性简化成 ProMisE 分型,成功广 泛应用在临床实践。 分子分型让临床医生更好的理 解不同肿瘤亚型间的行为机制差异,提高了辅助治疗 的精准性和判断预后的准确性[2] 。 2020 年欧洲妇科 肿瘤学会(ESGO)、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和欧 洲病理学会(ESP)联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管理指南进 行了更新,整合了分子标志物和分子分型评估预后风 险等级,指导高危和高级别患者的辅助治疗和预后预 测。 2022 年欧洲内科肿瘤学会(ESMO) 参照 ESGO/ ESTRO/ ESP 指南修订了风险分组内容,再次强调了分 子分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在风险分层中的重 要影响,并对术后辅助治疗方案进行推荐。 在此背景 下,FIGO 于 2023 年 8 月正式发布了更新的子宫内膜 癌分期系统(以下简称新分期),本文将对新分期进行 解析,并就新分期对子宫内膜癌诊治决策所产生的影 响作一概述。
    2025.41(4):265-268[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2023FIGO新分期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决策的改变及挑战
    彭鸿灵;郑莹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 生组织(WHO) 数据,子宫内膜癌是全球女性生殖系 统癌症的第四大致死原因。 传统治疗包括手术、放 疗、化疗和激素治疗,但这些方法未充分考虑保留生 育(简称保育)功能的需求,尤其是年轻患者。 自 1959 年 Kistner 首次报道孕激素治疗以来,保育治疗逐渐受 到关注,相关疗法和评估体系不断完善,治疗成功率 和妊娠率逐步提高。 2023 年,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更新了子宫内膜癌分期系统(简称新分期系统), 纳入了病理类型、分子特征和侵袭性特征的评估,细 化了早期子宫内膜癌亚分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 精准的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新分期系统对子宫内膜 癌保育功能治疗决策的影响,并探讨如何结合分期、 分子特征和生育需求等制定个性化保育治疗方案。
    2025.41(4):268-271[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诊治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高敏;宋坤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一种常见的妇 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均呈上升趋势。 大多数患者早期确诊,总体预后相对 较好。 然而,约 20% 的患者疾病为晚期或存在复发高 风险,预后较差。 因此,识别高风险患者,实施适当的 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子宫内膜癌领域的主要挑 战之一[1] 。 长久以来,学术界发现传统的子宫内膜癌 组织病理学分类存在局限性,例如诊断重复性低、未 能充分考虑肿瘤异质性等,难以满足临床精准诊疗需 求。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子 宫内膜癌分子分型被提出并在临床实践中开展应用, 显著提升了子宫内膜癌整体精准诊治水平。 2023 年,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将分子分型纳入到子宫内膜 癌新分期中,以期指导预后和治疗,标志着子宫内膜 癌正式进入分子分型时代[2] 。
    2025.41(4):271-275[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陈晓军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技术 自 1960 年由 Gould 等首先在腮腺癌手术治疗中提出 以来,在阴茎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外阴癌、子宫颈癌 等恶性肿瘤中得到逐步应用。 目前,SLN 活检在乳腺 癌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子宫颈癌也被用于早期疾病的 淋巴结评估,但在其他肿瘤的应用较为有限。 SLN 活 检在子宫内膜癌的应用虽然开展较晚,但在短期内得 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已被采纳成为临床早期子宫 内膜癌的常规淋巴结评估方案之一。 1996 年 Burke 等首次报道了采用 SLN 活检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结 情况,在此后的 10 年间,大量研究证实了 SLN 活检在 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满意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 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在 2017 年形成 了《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分期共识》。 2018 年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 指南将 SLN 活检在 子宫内膜癌的应用推荐级别提升至ⅡA 类。 2020 年 欧洲妇科肿瘤学会(ESGO) / 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 / 欧洲病理学会(ESP)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和 2023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子宫内膜癌分期中均明 确指出在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 SLN 活检足以替代系 统淋巴结切除用于所有患者,包括低危、中危和高危 患者。 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积累,SLN 活检在子宫内 膜癌领域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和规范。
    2025.41(4):275-278[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晚期和复发子宫内膜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的应用进展
    程星翰;杨隽钧;向阳
    子宫内膜癌是全球女性第六大常见癌症,主要影 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女性。 由于预期寿命延长、肥 胖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在全球 范围内一直在稳步上升。 尽管大部分子宫内膜癌的 患者都在早期得到诊断且预后较好,5 年生存率高达 95% ;但是仍有约 8% 的患者在诊断时即为较晚的期 别,治疗手段有限,通常预后不佳。 数据显示,Ⅲ期和 Ⅳ期的子宫 内 膜 癌 患 者 5 年 生 存 率 仅 为 48% 和 15% [1] 。 既往一线的治疗方案是卡铂 + 紫杉醇化疗, 一线治疗进展后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中位总生存期小 于 3 年。 近年来,化疗联合靶向/ 免疫治疗已经逐渐 取代单纯化疗,成为晚期和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新 标准治疗方法。 2024 年更新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 络(NCCN) 指南已经将卡铂 + 紫杉醇 + 帕博利珠单 抗/ 多塔利单抗/ 曲妥珠单抗纳为复发子宫内膜癌全 身系统治疗的一线方案。 本文将对靶向及免疫治疗 在晚期和复发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情况及热点研究 内容作一概述。
    2025.41(4):279-282[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微创技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
    刘开江
    宫腔镜检查和直接子宫内膜活检是诊断子宫内 膜癌的常用和准确的技术方法,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病 灶切除是保留生育治疗的重要部分;腹腔镜及机器人 下早期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癌 的标准方法,强调重视无瘤原则,关注癌症基因组图 谱(TCGA)分子分型对手术方式的影响。 本文就微创 技术,包括宫腔镜、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在子宫内膜 癌诊治中的应用作一阐述。 1 宫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 1. 1 宫腔镜技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 1. 1. 1 宫腔镜技术优点和价值 宫腔镜检查可以判 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分布等,尤其是对于宫角、宫底 等特殊位置下的定位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多项研究已经表明,宫腔镜定位下的子宫内膜活检比 盲刮有更高的准确性,已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 准。
    2025.41(4):282-285[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遗传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管理策略
    周静怡;王建六
    遗传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占总体子宫内膜癌发生 的3% ~ 5% [1] 。 一般认为,遗传性子宫内膜癌与遗传 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ancer,HNPCC,又称林奇综合征)有关。 Stoffel 等[2] 研究 证实,携带 HNPCC 致病基因的女性在 70 岁以前患子 宫内膜癌的概率为 39. 39% (另有报道称携带 HNPCC 致病基 因 的 女 性 终 生 患 子 宫 内 膜 癌 的 概 率 约 为 60% [3] )。 这种与 HNPCC 相关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被称为林奇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 此外,越来越 多的证据表明,不携带 HNPCC 致病基因的非林奇综 合征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基因组中也存在一定的遗传 易感性,但这些遗传易感性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是 否起主要作用还尚不清楚。 本文将从遗传视角,针对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和非林奇综合征相关 子宫内膜癌的管理策略进行论述。
    2025.41(4):285-287[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治疗病案讨论
    尹苑麟;郑莹;彭诗意;陈思敬;杨帆;刘舰鸿
    1 病历摘要 患者,31 岁,因月经紊乱 10 + 年,加重 2 + 月,于 2020 年 6 月 10 日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 疗。 10 +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紊乱,表现为 经量增多伴经期及周期延长,间断予以黄体酮治疗, 停药后月经仍紊乱。 2 + 年前因阴道大量流血于外院 行诊断性刮宫术(简称诊刮),自诉诊刮未见异常。 2 + 月前患者症状加重,外院诊刮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简称病检)提示子宫内膜腺体复杂性增生伴不典型 增生,本院病理会诊结果提示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 增生伴灶性癌变,考虑诊断“子宫内膜恶性肿瘤”。 患 者遂于本院门诊就诊,2020 年 5 月 25 日阴道彩超检 查示子宫内膜(单层)厚约 0. 6 cm,内膜回声不均匀。 患者患病以来精神、食欲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 显变化。 既往史无特殊,月经及生育史:G0P0 ,初潮年 龄 13 岁,经期 15 d,周期 50 ~ 60 d,末次月经 2020 年 4 月 24 日。 家族成员无癌症史。
    2025.41(4):288-291[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专家共识(2025 年版)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科阴式手术专业委员会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一种 常见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支持 组织的薄弱或损伤,导致盆腔器官(如子宫、膀胱或直 肠)下降到其正常解剖学位置以下[1,2] 。 顶端脱垂多 指子宫( 子宫颈) 或阴道穹隆 ( 子宫切除术后) 下 降[3] ,这类患者常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4,5] ,顶端复 位后,可以纠正50% 的阴道前壁膨出和30% 的阴道后 壁膨出[6] 。 骶棘韧带固定术 ( sacrospinous ligament fixation,SSLF)是通过将顶端固定到骶棘韧带( sacro-spinous ligament,SSL) 上以达到Ⅰ水平重建[7] ,可以 经腹、经阴道和腹腔镜途径完成,最常见是经阴道途 径[3] 。 该手术具有时间短、腹部无伤口、并发症少等 优点[8] ,是纠正顶端脱垂的经典术式之一[9,10] 。 但由 于 SSL 位置深,手术空间小,操作难度大,故要求术者 具备扎 实 的 盆 底 解 剖 知 识 和 娴 熟 的 阴 式 手 术 技 能[11] 。 为规范其应用并促进其推广,中国妇幼保健 协会妇科阴式手术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盆底专家讨 论并制定本共识,旨在为该技术提供临床建议和参 考。 本共识推荐级别分为 4 类:1 类为基于高级别临 床研究证据且专家意见高度一致;2A 类为基于高级 别临床研究证据且专家意见基本一致,或基于低级别 临床研究证据且专家意见高度一致;2B 类为基于低 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且专家意见基本一致;3 类为不论 基于何种级别临床研究证据,专家意见明显分歧。
    2025.41(4):292-297[摘要][PDF  3395K](1)[HTML]
    Doi:
    阅读评论

  • 2024年《欧洲妇科内镜学会关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实践共识》解读
    李凡琳;郑莹;刘舰鸿
    子宫肌瘤( uterine fibroids)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 见的良性肿瘤,约 70% ~ 80% 的女性在绝经前可检 出。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少数患者会出现由子 宫肌瘤引发的异常子宫出血、盆腔疼痛、尿频或便 秘,以及生育能力受损等症状,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肌瘤的不同位置(黏膜下、肌壁间、浆膜下) 、数量及 大小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 2024 年欧洲妇科内 镜学会( European Society for Gynaecological Endoscopy,ESGE)发布了子宫肌瘤剔除术实践共识,对子宫 肌瘤的外科治疗策略进行系统性指导。 本共识是由 ESGE 子 宫 肌 瘤 工 作 组 检 索 了 Medline、 Embase 和 Cochrane 数据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及 专家意见,同时参考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 所(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Researc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指南、美国妇科腹腔镜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ynecologic Laparoscopists,AAGL) 实践报告、ESGE 指南和英国妇科内镜学会( British Society of Gynaecological Endoscopy,BSGE) 声 明 等, 通过专家讨论达成的共识 [1,2] 。 本共识强调个体化 决策,建议根据患者年龄、症状、不孕情况及既往手 术史等因素选择最佳手术方案,而非采用单一标准。 本共识围绕不同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分型的子 宫肌瘤外科治疗策略展开,旨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并 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本文将对本共识重点内容 进行解读。
    2025.41(4):298-301[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非整倍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周欣蓉;马翔
    胚胎非整倍体是妊娠早期自然流产和后代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非整倍体胚胎的增加可 降低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 因此,预测胚胎非整倍体发生、降低胚胎非整倍体率对于预防女性早 期自然流产、改善辅助生殖技术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年龄是胚胎非整倍体高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 素。 在辅助生殖过程中,肥胖、维生素 D 缺乏、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总用量以及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 注射技术均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研究对于非年龄相关因素与胚胎非整倍体的关系尚存 争议。 本文基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独特性总结胚胎非整倍体形成的分子机制,并对辅助生殖过程 中胚胎非整倍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不良妊娠结局的防治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2025.41(4):302-306[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扩大盆腔内侧壁切除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崔莹文;邹若瑶;尧良清
    扩大盆腔内侧壁切除术(LEER)作为一种新兴手术治疗方法,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 质量提供了新的机会,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全面探讨了 LEER 的应用进展,涵 盖了 LEER 的起源与概念、手术范围、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的发展、术前评估、术后管理以及术 后生活质量的评估。 现有证据表明,对于肿瘤侵犯盆腔侧壁的局部晚期或复发的妇科肿瘤患者,在 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可以选择 LEER 完全切除病灶,术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改 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内的微创 LEER, 为妇科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也为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5.41(4):307-311[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的免疫浸润特征分析
    郭晶晶;李婷;王历;罗丽莎;肖雪
    目的:从蛋白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EC)各分子亚型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并探讨免疫 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 方法:选取 2013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 确诊的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 75 例以及与之分化程度相当的错配修复完整(MMR-P)型 74 例 EC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 ProMisE 标准分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及多重荧光免疫组化(F-mIHC) 定量分析 CD8 + T 细胞、调节性 T 细胞(Tregs)及巨噬细胞的分布情况,并探究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 征及免疫浸润情况。 结果:149 例样本中,MMR-D 型 75 例、POLE 突变(POLEmut)型 8 例、p53 突变 (p53abn)型 13 例、p53 野生(p53wt)型 53 例。 所有样本中,CD8 + T 细胞、Tregs 及巨噬细胞的浸润 特征在不同年龄及病理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在 EC 各分子亚型中,相比 MMR-P 型,MMR-D 型肿瘤中的 CD8 + T 细胞和 Tregs 的密度更高(P < 0. 05)。 对比 4 种分子亚型,预后较好 的 MMR-D 型肿瘤中 CD8 + T 细胞密度显著高于 p53abn 型和 p53wt 型(P < 0. 05),Tregs 密度显著高 于 p53wt 型(肿瘤区域 P < 0. 05,间质区域 P < 0. 05);预后最好的 POLEmut 型肿瘤中 CD8 + T 细胞、 Tregs 密度与 p53abn 型和 p53wt 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p53wt 型肿瘤预后中等,与 MMR-D 型比较,其 CD8 + T 细胞(P < 0. 05)和 Tregs(肿瘤区域 P < 0. 05,间质区域 P < 0. 05)密度均 较低;预后最差的 p53abn 型肿瘤区域中 M2 型巨噬细胞密度高于 MMR-D 型(P < 0. 05)和 p53 wt 型 (P < 0. 05),CD8 + T 细胞密度低于 MMR-D 型(P < 0. 05),且 M1 型巨噬细胞密度与其他亚型相比无 差异(P > 0. 05)。 结论:EC 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未见显著关联。 而各 分子亚型中,浸润性免疫细胞种类及分布差异显著,提示各 EC 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免疫细胞浸润 特征,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2025.41(4):312-318[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双胎妊娠孕16~24周子宫颈长度对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
    胡青;刘宏艳;廖华;邓春艳;余海燕
    目的:探讨孕 16 ~ 24 周子宫颈长度(CL)对双胎妊娠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 方法:对 1001 例双胎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自发性早产组 569 例,足月产组 432 例。 采用单因素和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自发性早产的相关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CL 对 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 结果:孕 16 ~ 24 周,自发性早产组 CL(3. 460 ± 0. 866 cm)明显短于足月产 组(3. 711 ± 0. 589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5);子宫颈漏斗形成及其形状在足月产组与自 发性早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示,单绒毛膜性(aOR 0. 161, 95% CI 0. 074 ~ 0. 351)和孕 16 ~ 24 周 CL(aOR 0. 655,95% CI 0. 496 ~ 0. 864)是自发性早产发生的 影响因素(P < 0. 05)。 ROC 曲线分析提示,孕 16 ~ 24 周 CL 3. 045 cm 为预测孕 34 周前自发性早产 的临界值,其敏感度为 90. 2% ,特异度为 64. 9% ,曲线下面积为 0. 650。 结论:孕 16 ~ 24 周的 CL 测 量是预测双胎妊娠自发性早产的潜在指标,另外,在建立自发性早产预测模型时,未来的研究也应考 虑子宫颈漏斗的形状。
    2025.41(4):319-324[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淋巴结转移数目与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南颖;王晓萌;钟文芳;宋玮琦;黎志强;任娇娇;陈春林;毛琛
    目的:分析淋巴结转移(LNM)数目与子宫颈癌(CC)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从肿瘤学结局的 角度探讨将 LNM 数目纳入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8 分期的合理性。 方法:选择中国子宫颈癌临 床诊疗大数据库中 2004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8 月 31 日在中国大陆地区 47 家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 63926 例 CC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纳入和排除标准剔除后最终纳入研究对象 5462 例。 根据 LNM 数目的中位数分为两组:LNM 数目 < 3 枚组(n = 3417)及 LNM 数目≥3 枚组( n = 2045),采用 Kaplan-Meier 法并行 Log-rank 检验比较两组 5 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差异,多因素分析 使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同时根据 LNM 数目和分期不同,将 FIGO 2018 分期中的ⅢC1 期分为不 同亚组,即ⅢC1(原ⅢC1 期 + LNM 数目 < 3 枚)、ⅢC2(原ⅢC1 期 + LNM 数目≥3 枚),比较两个亚组的 肿瘤学结局。 结果:①LNM 数目 <3 枚组与≥3 枚组中,5 年 OS 分别为 81. 26%和 68. 57% ,5 年 DFS 分 别为 72. 48%和 56. 66%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1)。 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组 织学类型、肿瘤直径、宫旁浸润、神经浸润、宫体浸润、血管淋巴间隙浸润、子宫颈浸润、阴道残端、术前 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LNM 数目≥3 枚患者的死亡风险(HR 1. 73,95% CI 1. 51 ~ 1. 98,P < 0. 001)与 复发(或死亡)风险(HR 1. 70,95% CI 1. 53 ~1. 90,P <0. 001)均较 LNM 数目 <3 枚患者升高;②本研究 重新定义的新 FIGO 2018 分期中,ⅢC1 与ⅢC2 的 5 年 OS 分别为 81. 53% 和 69. 30% ,5 年 DFS 分别为 72. 77%和 57. 58% ,两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01)。 结论:LNM 数目可能是 CC 患者重 要的预后指标之一,同时结合 LNM 数目的分期系统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预后。
    2025.41(4):325-330[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及血栓弹力图应用价值分析
    顾鸿旭;米春梅;李慧静;陈姝丹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栓前状态(PTS)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及血栓弹力图(TEG)的 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9 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产科的 183 例妊娠期 PTS 孕妇,根据有无不良妊娠结局,分为良好妊娠结局组(97 例)和不良结局组(86 例)。 通过单因 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 Kaplan-Meier 法评估 TEG 的诊断价值。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与良好妊娠结局组比较,抗核抗体(ANA)、抗心 磷脂抗体(ACA)、抗 β2 糖蛋白抗体 1(β2-GP1)阳性率在不良妊娠结局组中更高(P < 0. 05),羟氯 喹、低分子肝素使用比例更低(P < 0. 05),TEG 凝血反应时间(TEG-R)缩短(P < 0. 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TEG-R、ANA、β2-GP1 及启动治疗时孕周均是妊娠期 PTS 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 独立影响因素(P < 0. 05)。 TEG-R 的 ROC 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 0. 632 (95% CI 0. 551 ~ 0. 741)。 当 TEG-R 为 4. 65 min 时,特异度为 0. 948,敏感度为 0. 302。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 示:TEG-R > 4. 65 min 孕妇的妊娠孕周较 TEG-R≤4. 65 min 的孕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结论:ANA、ACA、β2-GP1 以及 TEG 对于预测、评估妊娠期 PTS 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具有 一定参考意义。 在孕期的监测中,TEG-R≤4. 65 min 可有望用于指导抗凝干预治疗。
    2025.41(4):331-335[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DH3-HPVDNA与AptimaHPVE6/E7mRNA检测在子宫颈病变中的对比研究
    顾雨佳;吕炳建
    目的:探究 DH3-人乳头瘤病毒(HPV)DNA 和 Aptima HPV E6 / E7 mRNA 检测在发现子宫 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妇产科医院行 DH3-HPV DNA、Aptima HPV E6 / E7 mRNA 检测病例各 1254、8263 例,均有子宫 颈活检病理随访结果。 以子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 DH3-HPV DNA 和 Aptima HPV E6 / E7 mRNA 检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上子宫颈病变(LSIL +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以 上子宫颈病变(HSIL +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DH3-HPV DNA 检测阳性率 75. 44% (946 / 1254), Aptima HPV E6 / E7 mRNA 检测阳性率 79. 29% (6552 / 8263)。 在年龄≥55 岁女性人群中,Aptima HPV E6 / E7 mRNA 检 测 阳 性 率 显 著 高 于 DH3-HPV DNA [ 84. 70% ( 1583 / 1869 ) vs. 76. 34% (200 / 262),P < 0. 05]。 DH3-HPV DNA、Aptima HPV E6 / E7 mRNA 检测 LSIL + 的敏感度分别为 90. 63% (493 / 544)、91. 79% (2953 / 3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DH3-HPV DNA 16 / 18、 Aptima HPV E6 / E7 mRNA 16 / 18 / 45 分型检测 LSIL + 特异度分别为 83. 94% (596 / 710)、85. 67% (4323 / 5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DH3-HPV DNA、Aptima HPV E6 / E7 mRNA 检测 HSIL + 的敏感度分别为 93. 94% (124 / 132)、97. 51% (782 / 8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Aptima HPV E6 / E7 mRNA 16 / 18 / 45 分型检测 HSIL + 特异度 83. 50% (6230 / 7461),显著高于 DH3-HPV DNA 16 / 18 分型检测 81. 02% (909 / 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结论:DH3-HPV DNA 与 Aptima HPV E6 / E7 mRNA 检测子宫颈病变中敏感度相似,而 Aptima HPV E6 / E7 mRNA 分型检测 HSIL + 的特异度高于 DH3-HPV DNA 分型检测;55 岁以上女性,Aptima HPV E6 / E7 mRNA 检测阳性 率高于 DH3-HPV DNA,可能提示该年龄段人群 HPV 整合率较高。
    2025.41(4):336-340[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保守性手术后复发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于淼;赵金钗;金环宇;周琮宇;张琳;杜彦芳
    目的:构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M) 保守性手术后复发列线图预测模型,为评估 OEM 患者术后复发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0 月 31 日在河北 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初次腹腔镜 OEM 剥除术的 342 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基于单变 量与多变量 Cox 回归分析,确定影响 OEM 复发的相关因素。 根据多变量分析的结果,绘制列线图。 C 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来检验该预测模型的效能。 结果:OEM 患者术后 2 年复发 率为 20. 4% ,5 年复发率为 35. 2% 。 经单变量和多变量 Cox 回归分析,月经周期长(HR 0. 916,95% CI 0. 860 ~ 0. 976,P = 0. 006)、产次≥1 次(HR 0. 376,95% CI 0. 171 ~ 0. 827,P = 0. 015)、CA125≥100 U/ ml(HR 1. 790,95% CI 1. 167 ~ 2. 746,P = 0. 008)、囊肿总直径≥10 cm(HR 2. 254,95% CI 1. 318 ~ 3. 854,P = 0. 003)、术后用药(HR 0. 434,95% CI 0. 292 ~ 0. 644,P = 0. 000)与 OEM 复发相关,被纳入 列线图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 C 指数为 0. 710(95% CI 0. 665 ~ 0. 754),OEM 患者术后 2 年复发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 0. 786,5 年复发 ROC 的 AUC 为 0. 708。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列线图 预测 45 岁以下接受保守手术的 OEM 患者术后 2 年和 5 年复发的概率,具有较理想的预测效果,有 助于临床医生筛查高危患者,从而给予患者额外的关注和干预。
    2025.41(4):341-345[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子宫肌电图对先兆早产孕妇使用宫缩抑制剂后发生早产的预测
    黄强;姜飞洲;侯文杰;何磊磊;于坤;陈丽;顾益惠;张靖童;张跃明
    目的:探讨经腹子宫肌电图对先兆早产孕妇使用宫缩抑制剂后发生早产的预测。 方法:选 择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2023 年 1 月至 9 月收治的孕 28 ~ 34 周先兆早产孕妇 48 例作为研究对 象。 根据使用宫缩抑制剂后的反应,是否延长妊娠至少 48 h,分为 48 h 未早产组(35 例)和 48 h 早 产组(13 例)。 对两组宫缩抑制剂治疗前后肌电图数值的水平及差异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子宫肌电图预测先兆早产孕妇使用宫缩抑制剂后 48 h 内发生早产的相关因素,并绘制受 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 结果:与使用宫缩抑制剂治疗前比较,治疗后 48 h 未 早产组宫缩频率、宫缩面积、宫缩时间及宫缩幅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而 治疗后 48 h 早产组仅宫缩频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示,宫 缩频率、宫缩时间、宫缩面积均是预测先兆早产孕妇使用宫缩抑制剂后 48 h 内发生早产的相关因素 (P < 0. 05)。 当宫缩时间超过 104. 55 s,其预测 48 h 内发生早产的敏感度为 92. 3% ,特异度为 68. 6% 。 结论:子宫肌电图对先兆早产孕妇使用宫缩抑制剂后 48 h 内发生早产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可能为后续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或高危孕妇的转运提供参考。
    2025.41(4):346-350[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 子宫颈小圆细胞未分化肉瘤1例
    鲍丽伊;蔡志福;王健理;李状;刘乃榕;杜佳园;苏金秋;余耀杰;王鹤
    1 病例报告 患者,16 岁,因经量增多 6 + 月,检查发现阴道肿物 7 d 于 2020 年 12 月 18 日至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 6 + 月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量增多,经期第 1 天每小时更换卫生巾, 持续 7 d,自觉头晕乏力,自行口服补血药物,月经周期仍正常, 遂未进一步就诊。 7 d 前,开始出现阴道流血不止并排尿困难 至当地医院就诊,CT 检查提示盆腔包块最大直径约 8. 5 cm,来 源于阴道肿瘤。 患者否认性生活,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行阴 道指诊,可触及阴道内菜花样肿物,伴有异味,触之易出血。 取 部分组织送检,病理结果考虑肉瘤可能性大。 为进一步治疗至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 既往史无特殊,家族史:其 母亲的姐姐有甲状腺癌病史,具体不详。
    2025.41(4):351-352[摘要][PDF  0K]()[HTML]
    Doi:
    阅读评论

微信公众号
期刊电子版
数据库收录
  • 国际
  •   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
  •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Ulrichs IPD)
  •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WPRIM)
  •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 国内
  •   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
  •   中国知网 (CNKI)
  •   万方数据库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